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港媒社评:多管齐下整治滥用公屋
http://www.CRNTT.com   2023-10-06 20:16:39


  中评社香港10月6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房屋署本月起收紧公屋富户政策,打击滥用公屋现象。住满2年至8年的8万8千个公屋住户会收到申报表,申报在港是否拥有住宅物业,11月底前需交回,拒绝申报者有可能被终止租约,虚假陈述者有可能被告上法庭。有关措施受到公众欢迎,认为可有效打击滥用公屋问题。事实上,整治滥用公屋应该多管齐下,各部门更应该“互通”一起核查执法。

  公屋是重要的公共资源,必须用得其所。尤其是在上楼轮候时间远远超过政府3年目标、20多万人住于㓥房等不适切住所的情况下,滥用公屋更容易引起公愤。房屋署一直有抽查公屋租户的入息及资产申报表,也会突击检查公屋单位,检查是否有违规使用的情况,但频率不高。譬如在过去几年间,每年仅抽查6000多户,导致一些人心存侥幸,一边在私人市场置业并隐瞒不报,一边继续霸占公屋单位。

  全港有多少公屋单位被滥用?目前无法统计。上个年度,房屋署通过打击行动,一共收回2200个被滥用的公屋单位,数目不算少,但实际滥用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年初本港发生一宗凶杀案,涉案者被指居住豪宅,但以绿表交还公屋方式申请居屋,引起舆论质疑。另外,长洲“覆核王”郭卓坚被《大公报》踢爆在长洲已有住所,但仍获派油塘公屋单位,他本人很少使用有关公屋,在有关单位经常出现的则另有其人。该公屋单位最终被房署收回,亦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公屋被滥用的问题。

  今年5月,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一致通过收紧公屋富户政策和“世袭”政策等,以打击滥用公屋问题。房屋署会在每年4月及10月派发申报表,预计分五批,至2025年10月完成向全港80万公屋用户首次派发申报表。今后公屋住户每两年需申报一次。长者住户不在此次申报范围。

  对于今次能收回多少单位,房屋署表示难以一概而论。事实上,收回公屋需要时间,有关住户也可以向房屋署申诉。新措施下,主动申报拥有物业者,不会有任何惩罚,但须在一个月内搬出。房屋署警告,住户若是执意不申报,情况严重者可被终止租约;而一旦被查出涉虚假申报,根据房屋条例,可被起诉。早前有海丽邨居民涉及隐瞒拥有物业,被判监6周及罚款1.2万元。

  强制申报并配合抽查,一直是打击公屋丢空或违规使用的有效手段,但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可以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正如有立法会议员指出,不必等待申报结果,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事半功倍。事实上,香港的所有房屋交易都有一套严谨的程序,政府掌握业主的详细资料,这也是公众“查册”的基础。政府部门要做到资料、行动、政策的“互通”,例如比对公屋租户和私人业主的个人资料信息,发现有重合的,就有滥用公屋的嫌疑,有关部门可“按图索骥”,这比派发申报表、人手核对的效率不知高多少。

  有人担心使用相关举措或会触及“私隐”问题,这显然是多虑。市场上的物业买卖都是公开的,更何况房屋署作为公屋的监管机构,打击滥用是为着公众利益,使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会获得社会的支持。当然,政府在加强打击滥用的同时,更要在拓土建屋方面提速、提量、提质、提效,这是缩短基层“上楼”时间的根本之道!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