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加快建设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http://www.CRNTT.com   2023-12-26 08:19:00


中国的产业集群伴随着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不断发展,并在带动经济增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评社北京12月26日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围绕高质量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为新征程质量强国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动力。建设质量强国是促进中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新时期质量强国建设的重点方向与推动路径,其中将“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列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质量瓶颈。

  产业集群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席强敏文章表示,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具有产业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在地理上靠近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区。作为政府引导产业资源配置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平台,产业集群不仅是政策先行先试的经济领域,也是区域间进行产业分工合作的关键纽带,同时还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

  中国的产业集群伴随着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不断发展,并在带动经济增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产值突破20万亿元,并已建设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培育创建170多家单项冠军企业和2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产值超过2.5万亿元,出口贸易额平均增长率达30%,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和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实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形成更强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产业质量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中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进程中的主要动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集群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的前五位,中国首次成为拥有位于前100名的科技集群数量最多(24个)的经济体。但是,中国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主要包括: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等方面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存在一些障碍,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有三分之二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北地区仅有2个。

  推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文章认为,结合质量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以及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应树立国际化视野,全方位谋求创新突破,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聚焦高质量要素集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跨区域合作共建与梯次培育体系构建,加快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集聚高质量要素,提高产业集群质量竞争水平。产业集聚区的质量优势主要来源于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一方面,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通过中间投入品共享、劳动力池和知识溢出带来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密度的提高也将提高产业集群内的竞争效应,进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提高产业集群的质量竞争水平。因此,各地区在落实质量强国战略过程中,应坚持集聚发展模式,引导人才、技术等高质量要素向产业集群内集聚。围绕强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持续加强产业集群建设顶层设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基础,优化营商环境,为质量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扫清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障碍,吸引更多企业和重点项目在产业集群选址,让产业集群成为国际和国内高质量要素集聚的重要目的地。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