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世界中国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http://www.CRNTT.com   2024-01-08 13:14:00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变化为“内外之问”提供新的答案。柯文在2022年出版的回忆录《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中写道,外国人视角“有助于分析(中国)故事在人类广泛经历中的普遍意义,一旦至此,文化特殊性就不再那么重要”。他的这一想法与卜正民秉持的“将中国视为世界一员去认识”不谋而合。无论是以“外国人视角”深入中国,还是从全人类高度思考中国,这种思想嬗变正是中国学的世界性日益彰显的表现。

  “一种回家的感觉”

  史景迁曾在获奖感言中说:“60多年前,我开始对中国着迷,从此再也无法说服自己去追求别的事业。”他撰写的《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一书,以个人传记的形式,描绘了17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以知识技术传播为媒介参与中国历史变革的外国专家群像。最终,史景迁发现,他们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国如何改变了他们,而不是他们如何改变了中国。

  这令人想到2015年中国学贡献奖得主、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裴宜理的故事。裴宜理1948年出生于上海,在日本长大后返美求学。她进入东亚研究领域后没有选择当时在美国更热门的日本学,而是被中国问题强烈吸引。1979年,裴宜理成为首批前往新中国访学的美国学者之一。1986年至1987年,她应父亲昔日的学生、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仲礼之邀,以该院学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完成的上海工人访谈录和丰富档案为资料,围绕20世纪上半叶的工人运动展开研究。裴宜理的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和结论,受到中国学界的肯定,在张仲礼看来,“接触不同的观点,正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目的”,她不禁感叹研究中国是“一种回家的感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