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关键阶段。遵循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未来一段时期,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可望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用阶段,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44.3万套,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过50%;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清洁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680万辆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下一步要继续支持这些新的优势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增强全球竞争力,为新型工业化贡献新力量。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传统产业往往依赖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但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新质生产力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要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强标准引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扩大技术标准体系覆盖范围,逐步提高标准要求,构建从研发、推广到产品检验检测、监督执法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还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一体化应用,促进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既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产业开展示范应用,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针对垂直行业进行精准训练,开发行业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发挥其深度赋能的巨大潜力,还要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打造更多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数据中心和算力基础设施,从而更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文章强调,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在这个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才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力争超越。
一是探索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现实需要。新型举国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在于“新”,既要吸收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合理要素,还要与时俱进,体现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探索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有选择地重点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战略性领域,瞄准少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加快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进程,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既是产业主体,也是创新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0782.9亿元,其中企业投入为23878.6亿元,占比高达77.6%。随着研发投入强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必将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上有更大的作为。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从企业实际需要提炼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以组织创新联合体、支持建设创新平台等多种方式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有助于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生态。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是链接科技和产业的关键环节。要着眼产业发展重点,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通过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此外,还要尽力拓宽募资渠道,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力度、广度和精度,切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