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
http://www.CRNTT.com   2024-01-12 09:02:36


  中评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领会和理解好新质生产力,把握好其内涵特征和核心标志,有助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发挥好中国独特优势,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新质生产力: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深圳特区报发表广东省委党校教务处处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许德友、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徐伟军文章表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通过上述重要论述,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以往传统要素投入—经济产出式生产力,其关键是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它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催生新产业和新动能,形成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互为驱动的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跃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各领域,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5G网络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消费和社交模式,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重塑了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

  “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生产方式革新的全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需要特别明确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历次生产力跃迁,中国都是旁观者、追随者,但进入新时代,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从新一代信息、新能源到新材料,从基础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场景应用,中国处在跟跑、并跑和领跑的位置。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短期有利于提振发展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中长期有利于中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文章分析,新质生产力依托于科技创新,但又远超科技创新,它的完整链条至少包括:科学发现(基础研究)→技术发明(科技创新)→产业转化(创造新产业或改造旧产业)→广泛应用(优化或重塑各类要素配置和生产生活方式)。所以,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完整的内涵看,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换言之,同样数量条件下的劳动者和可用资料组合,能够更高效地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社会所需。其中奥秘在于,作为劳动者的人,作为生产工具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劳动对象的产业载体和组织方式,本身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具创造性、主动性和工作技能的劳动者,更有效率、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更富活力、更为优化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

  基于上述框架不难发现,要加快培育、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至少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劳动者方面,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建设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这其中的关键是教育和培训。二是生产工具方面,要对劳动者所使用的“装备设备”进行革命性更新,用足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大幅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生产关系方面,要形成更加均衡、更加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和激发所有人的活力和创造力,重塑传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综合来看,要从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等多方面下功夫,通过改革和革新、开放和放开、创新和创造,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快提升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加速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新优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