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网评:孩子红包岂能粗暴“充公”
http://www.CRNTT.com   2024-02-25 13:20:26


  中评社北京2月25日电/网评:孩子红包岂能粗暴“充公”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付迎红

  孩子的压岁钱到底归谁所有?最近,在某地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法院认定,压岁钱是长辈基于亲属关系对晚辈进行的财产性赠与,应归未成年人本人所有,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无权随意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2月22日光明网)

  我想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经历过数场“压岁钱保卫战”。每逢过年,总会有家长拿出影帝影后级的表演施展红包“骗局”,堪称演技了得、套路重重。最经典的当然是“压岁钱爸妈帮你收着”,结果红包到手还没来得及捂热就被哄骗进了爸妈口袋。还有欺负孩子数学不好的,试图用两张换一张——给出去是红的、换回来的是蓝的。观察下来,号称给孩子的压岁钱,结果有不少被迫上缴“充公”。

  结合民法典相关规定,近来法院给出的判例对压岁钱的归属问题一锤定音,压岁钱本质上属于他人的财产性赠与,归孩子所有,不是家长的个人私产,也并非其左手倒右手后重回腰包的人情钱。讲白了,对孩子的压岁钱,父母只有保管权,没有所有权、处分权,家长不能简单粗暴、自作主张地据为己有、装入私囊。

  再换个角度看,红包归属背后,实际还蕴藏着不少育儿经。比起“侵吞侵占”,广大家长倒不如从压岁钱入手,引导孩子从小培养理财意识、财产权意识。比如对一些数额小的红包,不妨适当“放权”,留出部分给孩子作为小金库自主支配,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提升理财意识;对于那些金额大的,也可以从长计议、精打细算,作为长期教育成长基金储备投资使用,和孩子共同管理,也不失为一场别具意义的教育。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