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听中国之音 赏中国之美
http://www.CRNTT.com   2024-05-17 09:52:45


 
  刘红革:最受欢迎的是汉语课,受到各个年龄段的学员欢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法国公众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瞭解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汉语就是最好的桥梁。在法国有不少青少年选择汉语作为主要外语,也是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同时,也有一些法国公众对中国的文化技能非常感兴趣,比如古筝、古琴、二胡、琵琶等,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演奏这些中国的乐器。

  记者:哪些活动最受欢迎?

  刘红革:对于文化中心的粉丝来说,我认为是小而美的“雅集”,比如以茶文化、书法或者是古琴、古筝为主线的一些小型活动。可能有的活动只有五六十人,但是大家可以零距离感知中国文化,充分体验后深度交流,这个特别吸引法国公众。很多法国人的特点是喜欢“知其所以然”,不少人有做课题的习惯,看到一个文化现象或者感兴趣的话题,会去深度研究、解读,然后长期跟进,他们对中国文化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努力钻研。

  记者:20多年来,关于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您感受到了哪些变化?

  刘红革:我的真切感受是,现在很多法国民众对于中国已经从好奇到熟悉,甚至成为某领域的“中国通”,文化交流已经从感知转化为交融阶段。

  一方面,这些法国公众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比以前丰富了,我们文化中心可以提供的文化产品也比以前更多、更充实。另一方面,去过中国的法国人也变多了,有很多法国朋友来文化中心参加活动,比如我们为国内某个城市办的文旅推介会,他们在参加过程中就会说“我去过这个地方”,然后就会主动给其他法国公众讲述那个城市的特色。

  记者:经过20多年的探索,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刘红革: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文化交流、人文交流一定要常态化、不间断。既要有轰轰烈烈的活动,更要注重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活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长期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