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心理防御机制视角下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研究
http://www.CRNTT.com   2024-08-12 00:10:05


 
  三、“仇中”情绪的主要影响

  部分台湾民众情绪性的“仇中”立场逐渐演变成更深心理层次的敌对思维,这导致以下三个主要影响。

  首先,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为政治目的不断操弄“仇中”情绪加剧台湾社会内部的仇恨对立。在台湾长期的政治变迁过程中,“仇恨动员是政治动员的主流形式,举凡族群、悲情等动员议题均是依附于仇恨动员的目的而存在。”⑭事实上,所谓的“台湾法理独立”,亦不过是民进党操弄民粹、挑动“仇中”的政治动员手法。民进党成立后竭力鼓吹“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等谬论,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以省籍、族群矛盾为张力,制造‘本省籍人’与‘外省籍人’、进而形成‘我群’与‘他群’的社会矛盾斗争,在这之中向台湾民众灌输‘民进党是本土政党’、是‘爱台政党’,而‘国民党是外来政党’、是‘卖台政党’的观念,幷不时地挑起台湾民众的‘仇中’‘反中’情绪,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和两岸统一与‘卖台’划等号。”⑮换句话说,民进党等绿营政治人物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不断操作“仇中”情绪,已经导致台湾社会分成两大块,部分政治人物因此获得了政治筹码,但整个社会却都付出了仇恨对立的沉痛代价。

  其次,绿营煽动“仇中”情绪已经阻碍幷将拖垮台湾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台湾陷入无止境的政治对立与民粹氛围,尤其是“逢中必反”到了不顾惜台湾发展前景的地步。也就是说,民进党等绿营势力煽动的政治恶斗是拖垮台湾经济的真正原因。“事实上,一些绿营人士就是处心积虑扩大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恐惧,以‘卖台’‘倾中’等负面字眼煽动‘仇中’情绪。目前看来,这些‘逢中必反’者的政治策略奏效了,但输掉的却是全台湾的经济发展。正是这些人,造成台湾内部分化冲突,错失全力发展经济的机会。”⑯尤其是那些把两岸服贸和陆资赴台视同洪水猛兽的人士,那些为了煽动民众“仇中”情绪而不择手段的社团和组织,“分别掐住了台湾经济赖以活命的两条动脉,从此台湾的经济前途茫茫、竞争力奄奄一息”⑰。

  最后,“仇中”情绪严重损害两岸民众的认识和感情,最终可能导致双方民意的对决。近年来,部分台湾民众由“仇中”情绪所做出的种种行为已经导致大陆民众对“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感觉在逐渐消失,加上“独派”媒体不断散播“仇中”言论、激化两岸民众的对立,最终可能迫使大陆民众产生“仇台”情绪。至于近年来赴台陆客的急遽减少,有人归咎于大陆政府的限制,但事实上,部分台湾民众“仇中”极端言论激发了许多大陆民众的反感及反弹,这才是许多大陆民众不愿赴台的主因。换言之,蔡英文当局“完全执政”的政治优势大大增强“独派”势力的政治企图心,势必不断强化脱离“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动作,包括在“修宪”、历史、教育以及对外等诸领域全面推行“去中国化”的动作,尤其是异己化的文化教育活动,“这些当然会进一步加剧两岸民意的‘对抗’与‘冲撞’,两岸民意对抗的结果,不仅对双方的政策产生重大的牵制与影响,更促使两岸‘仇中’与‘反独’的民意冲撞、敌意上升。”⑱

  综上所述,民进党当局以及亲绿媒体处心积虑地煽动两岸间的敌视与仇恨,不仅加剧台湾内部越来越对立的社会情绪,也让大陆看到台湾“去中国化”行动的疯狂,进而认定台湾内部的“独派”声势已经势不可挡,从而增加两岸冲突的机率。事实上,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民粹情绪已经激起大陆民众强烈的反弹,对台湾的好感逐步被负面观感所取代,原本的“反独”情绪逐步演变成“反台”情绪,开始对来自台湾的人与事进行放大检视,幷发动网络上的严苛审查,要求当事人表态。许多台湾艺人及在陆台商,面对这些压力不得不进行政治表态,以求获得大陆民众的谅解,如吴宝春“中国人”风波等。这些信息传回台湾,又挑起台湾内部的新一轮敌对情绪,认为这又是大陆打压台湾的表现,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民粹恶性循环。这种态势如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制止,其后果真的很令人忧心。

  四、结语

  面对两岸实力对比失衡的现状以及两岸终将统一的趋势,部分台湾民众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甚至是极端的排斥,试图通过“仇中”情绪这一心理防御机制把“中国台湾”和“两岸统一”排除在其意识之外,来否认“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究其原因,民进党等绿营势力的刻意炒作、亲绿媒体的恣意煽动等已经导致部分台湾民众坚决拒绝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已诱发出一种对抗性、充满敌意的心理防御机制。针对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首先,我们需在两岸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尤其面对“台独”势力的挑衅,更应有足够的耐心,以真诚、包容与同胞之爱拥抱台湾社会,以增强能够替代仇恨情感的信任感,进而消除部分台湾民众的顾虑、疏离感及敌意。其次,持续推动和深化两岸民间社会的相互瞭解、理解与合作。消弭部分台湾民众因认知偏差而对大陆产生莫名其妙的敌意,需要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面对面、更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合作及共同生活的体验。“具有共同目标的合作活动容易激活初级神经系统的潜意识机制,其作用在于消除敌我分明的划分”。⑲最后,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例如大陆持续出台惠台政策,竭尽全力改善台湾民众在大陆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环境。从长远效果来看,这将有助于两岸的紧密融合,幷通过长期融合逐步走向两岸统一。总之,在高度关注与重视“台独”在岛内的影响性和危害性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充分理解台湾民众面对祖国大陆时的敏感心理,以更细腻的做法逐渐化解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以更有成效的途径化解两岸敌对情绪,进而消解台湾社会的“惧统”情结,以期最终扭转台湾社会的“拒统”趋势。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际汉语教材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21YJA740008)。

  注释:

  ①《爱台湾一定要恨中国吗?》,“中时”电子报2016年3月3日,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60303000442-260109。

  ②潘兆民:《当前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争辩:合作对抗模式的建构》,《台湾研究》2017年第4期。

  ③杨慧芳:《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研究的贡献》,《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④(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⑤宋春蕾:《压抑防御机制的理论探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⑥孙聪:《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压抑”机制的探讨》,《科技信息》2009年第32期。

  ⑦孙岚:《台湾社会变迁大趋势》,《统一论坛》2015年第5期。

  ⑧参阅沈惠平、邓小冬:《试析部分台湾民众的“恐中”情绪——一种群际情绪理论的视角》,《台湾研究集刊》2015年第6期;沈惠平:《试析部分台湾民众的“反中”情绪——一种怨恨情绪的视角》,《台湾研究集刊》2016年第6期。

  ⑨王梅:《<无声告白>的人物心理防御机制分析》,《教育现代化》2019 年第 34 期。

  ⑩吴仲柱:《论台湾地区身份认同异化的深层诱因》,《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⑪胡有清:《“文化台独”历史课纲的文化应对》,《中国评论》(香港)2018年第11期。

  ⑫姜雪琴:《<八月之光>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分析》,《河南农业》2014年第8期(下)。

  ⑬连子强、郝玲:《两岸民间新媒体交流中的民粹主义》,《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⑭陈星语,《中评关注:专家共研台湾民粹主义与第三势力》,中评社北京2018年11月23日电,https://www.crntt.com/doc/93_19311_105257985_1_1123001222.html

  ⑮刘国奋:《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台湾研究集刊》2017年第1期。

  ⑯馥馨:《台湾经济“不长进”竟怪罪大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6月18日,第3版。

  ⑰《仇中—掐死台湾经济命脉》,“中时”电子报2014年11月14日,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41114000932-260109。

  ⑱潘兆民:《当前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争辩:合作对抗模式的建构》,《台湾研究》2017年第4期。

  ⑲(美)小拉什·多兹尔:《仇恨的本质》,王江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7月号,总第319期,P53-57)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