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金融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24-08-02 00:34:55


图1:理解金融发展趋势的三维框架
  中评社╱题: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金融体系 作者:贺洋(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要素均要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理论和历史经验看,金融是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服务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提升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效,既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推动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需要。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在中国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金融体系不仅有利于解决目前经济运行中的存量问题,缓解金融和债务风险,也有利于探索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未来可以金融创新发展、资源创新配置、要素创新组合、完善制度体系为抓手,加快构建中国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金融体系,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调控日益完善,金融机构实力大大增强。金融体系规模快速增长,金融产品种类持续丰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同时,金融风险化解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活力进一步提升。

  当前,中国银行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股市、债市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国,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注意到,中国金融领域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是实体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素驱动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廉价的土地和人力以及金融资源的大规模投入支持发展动能,而创新驱动阶段不仅需要金融资源的投入,还需要金融系统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风险定价、资源配置、期限转换等基本功能,幷藉助金融科技等新兴手段培育新发展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背景下,经济大国均竞相寻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的新方式。从国际经验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既涉及政府与市场角色的“再认识”,也涉及不同市场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的探索。

  科技创新相较传统投资领域,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等特征,既需要发挥好市场化金融的作用,也离不开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在市场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方面,既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主导模式,主要依靠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风险投资市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也有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银行体系主导模式,主要依靠“全能型”商业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政策性金融方面,美国小企业管理局设立有“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德国政府参与设立高科技创业基金(HTGF),日本政府建立了国民生活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商共合作社中央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金融体系对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适应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不断调试和完善,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金融发展道路。

  二是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金融领域积累了一些存量风险和矛盾,需要有创新思维和方式来稳步化解。当前金融风险较为集中的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地方债务等三大领域风险成因复杂、涉及面广,短期内对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构成制约,但也为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和金融系统发展变革带来契机。当前金融复杂度、金融参与资源配置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金融不稳定的负溢出效应和风险防控难度均有所加大。未来需要平衡好金融风险化解与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安全和效率、存量和增量的关系。

  三是面临如何定位资本等新问题。资本既是和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幷列的五大生产要素之一,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①

  资本既有逐利性,也有在合理制度安排下的利他性和公益性。不同类型的资本间也存在密切、复杂的联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特点和行为规律,是当前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也是发挥各类资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激发民间资本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能投”和“敢投”的关键因素所在。

  四是数据安全或信息安全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安全保障的新挑战。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幷给金融系统稳定和安全带来更大的挑战。2024年4月国际清算银行发表的工作论文《金融互联网:面向未来的金融体系》认为,未来将出现“金融互联网”(Finternet)这一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即通过统一账本(Unified Ledgers)的结构连接尽可能多的金融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廉价、安全和近乎即时的金融服务。在这种背景下,金融系统的数据安全成为金融稳定需要关注的新维度;同时,数据成为金融系统运行和功能发挥的核心要件,而以数据为支撑的金融体系可能面临重大的数据系统失能和金融系统失效的安全威胁。金融科技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使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核心从资产安全转向数据安全。

  五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相较以往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发展中面临的外部挑战增加。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与境外市场的联系程度日益紧密,进一步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风险外溢性。同时,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既要防范开放本身带来的风险,还要防范博弈对手蓄意制造的风险”。②上述背景下,金融发展面临着效率和安全的再平衡。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金融的体系无疑要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新”问题做出适应性调整;同时,也要有序解答好既有的“旧”问题,逐步出清存量风险,持续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③,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将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为中国式现代金融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以金融理论创新、金融监管创新、金融体制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制度创新等助推金融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上述背景下,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从金融发展、金融运行、金融治理三个维度理解下一阶段的金融发展趋势。金融创新方面,核心是通过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态创新进一步提升金融体系活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探索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破题路径。藉助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手段,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通过培育壮大增量来优化调整存量。聚焦科技创新加快推动金融体系优化调整,探索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运行方面,核心是控制风险和提高韧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识别、分散、防控、化解机制,在有序化解存量风险、防范新增风险、阻断外部风险的基础上稳步提升金融系统的自愈能力。探索完善适合国情的破产清算制度,释放低效利用的存量金融资源。通过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资金循环机制、完善商业信用流转机制,提高金融系统在风险定价、资源配置、信息披露等环节的运行效率。

  [图1:理解金融发展趋势的三维框架]

  金融治理方面,核心是完善法治化原则下的契约制度。金融的本质是契约交易,完善的契约制度是保障金融有效运转的基础。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完善金融机构治理机制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在实践中逐步明晰金融活动参与各方的权、责、利边界,形成公正、公开的契约精神,幷进一步激活各类要素参与金融活动的动力。

  二、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④新质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金融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工具,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具有广阔的空间。

  从金融的基本功能看,金融本身即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构成要素。从科技创新发展历程看,成体系的科技创新往往源于技术、长于金融、成于市场。金融在连接技术和市场上居于核心位置。具体看,一是金融能够实现经济资源的跨时间配置,联通现在和未来。金融通过契约的形式,保障资金供需双方的互惠共赢,鼓励当前的经济资源投资于未来最优前景的领域,有利于为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积蓄资源。二是金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效的金融体系会引导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领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如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流入高效率企业,银行贷款给盈利潜力较强的企业等。三是金融能够分散风险,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