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叙事、青少年身份认同与家国情怀
身份建构是基于社会的自我概念和群体间关系的相互作用。每个人都有多重社会身份或角色,这些身份或角色会通过性别、种族、宗教、国籍、职业和家庭角色等方面影响人们对自己的看法。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人生各个时期对自身心理、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角色身份的不断完善,从而达到内外统一的感觉和心理体验。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同一性始于家庭环境,孩子们在家庭里接受父母等家中长辈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遵循特定的生活模式,开始发展他们的主要生活原则和信仰结构,定义对特定文化的归属感③。有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因素④。Merrill等人研究发现,家庭史认知水平与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未来规划能力与接受自我能力呈正相关,而与心理问题的内部化及外化行为呈负相关⑤。Bapi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叙事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让他们能够在困境中积极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从而顺利渡过同一性危机⑥。综上,对家族史和家族文化潜移默化的认识,有助于青少年思考自己是谁、未来的方向以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家族叙事是通过对家族共同记忆的理解和建构,将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自我、家人与家族链接起来,使家族的共同记忆不仅得到传承,还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可见,家族叙事的过程是个体对家族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青少年在瞭解家族的发展历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和责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个体身份认同;同时家族叙事中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挖掘家族叙事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瞭解家族的传统和文化,培养他们对家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另外,家族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国家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家族的兴衰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每个家族的艰苦奋斗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反过来福泽每一个家族。可见,家族叙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价值观。因此,家族叙事不仅是我们瞭解家族、建立血缘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教育方式,也是我们建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教育方式。
二、家族叙事涵养台湾青少年家国情怀的现实基础
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同属中华民族。自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历经变迁,但它依然保持着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从语言、文字到传统道德,从民间风俗到思维方式,都以中国式的风貌为主,延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从语言使用来看,台湾官方语言为大陆普通话,主要民间语言为大陆的闽南话、客家话等。据调查,有66.3%的台湾人主要沟通使用语言是普通话,其次是闽南语,占31.7%,第三是客家话,占1.5%,其他语言则都低于1%⑦;通用文字为繁体汉字。从生活习惯来看,台湾人民重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纪念形式与大陆类似,通过这些节日达到与家人(族)团聚、欢庆、慎终追远的作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民间信仰来看,台湾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为发源于大陆的儒释道思想。调查发现,若只能选择单一信仰,台湾地区有27.9%的民众认为自己信奉传统民俗宗教,19.8%为佛教,18.7%为道教,其余为无宗教信仰或相信其他宗教⑧。台湾地区还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和家庭文化的传承。台湾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固有道德”,所以台湾地区一直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伦理秩序,各级学校也都立下了“礼、义、廉、耻”的共同校训。这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台湾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都十分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