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良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对标国家实验室标准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打造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低镉水稻、耐盐碱水稻、超级杂交稻等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全省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9.5%。
组织“大兵团作战”,破解“镉米”之忧。水稻镉污染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整合多方力量开展集中攻关。“集合全国农业科研资源,齐心协力锚定‘低镉水稻品种选育’这个目标开展攻关,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攻关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告诉记者。
为实现攻关目标,湖南向全国各地科研单位、农业农村部门发出稻种征集请求,共汇集3万多个表型和基因型不同的品种。“有一段时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楼实验室的地上、桌子上、柜子顶上,堆满了贴着标记、装满稻谷样本的麻袋。”柏连阳说。
依靠兵分多路的攻关策略、齐心合力的精诚协作,“大兵团作战”最终取得胜利。在武汉大学提供的样本中,团队找到了关于缺失镉吸收主效基因的唯一一份材料;在安徽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团队通过“重离子诱变”方式培育出低镉水稻品种“臻两优8612”。
2023年,“臻两优8612”在湖南52个县市区种植107万亩,示范效果远超预期;同一年,团队培育的“西子3号”成为我国首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的低镉水稻品种。这两个品种的镉含量,均显着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
“这标志着经过连续多年的攻关,困扰我国粮食生产多年的镉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柏连阳介绍。
创新耐盐碱品种,再造亿亩良田。我国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着数亿亩不同类型的盐碱地。袁隆平院士曾说,希望能在其中“再造亿亩良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