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多地遭遇极端自然灾害:年初,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席卷全省;7月,湘潭县涓水决口,平江县超20万亩农田被淹,全省水稻生产第一县桃源县降雨突破极值……天灾面前,湖南最终取得“灾年丰收”,这要归功于注重用良法提高粮食生产管理效能。
良法育秧,夯实丰收根基。在湖南,有“秧好一半禾”的说法——秧苗育得好,就为丰收打好了基础。2024年春耕前,湖南依托2023年实施的集中育秧设施建设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了约3800个育秧大棚,提升水稻秧苗抗灾能力。
“年初的低温天气,是我种粮17年来经历过最严重的一次。多亏了有这些大棚。”汨罗市科龙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铁青介绍,在省市两级农业部门指导下,他的3.6万平方米育秧大棚赶在大雪降临前及时竣工,为周边2万多亩水稻开展集中育秧,确保春耕顺利推进。
向铁青说,过去,农民习惯把种子直接撒进田里,这种“直播”方式可能让秧苗在遭遇极端天气时出现烂秧情况,导致水稻减产。随着集中育秧的推广和现代化育秧大棚的普及,这种局面得到很大改善。
良法抗灾,应对极端气候。近年来,湖南多个传统产粮区县常态化建立了每支规模达数十人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组。其中,既有基层农业干部和乡镇农技人员,也有农业现代化社会服务组织、科研院所专家。平时,他们送技下乡普及良法;灾时,他们迅速响应指导农户。
2024年7月1日,岳阳市平江县遭遇特大暴雨。7月2日,由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就进驻平江县各乡镇开展救灾指导。
“工作组有50多名成员。那段时间,我们两人一组每天跑十多个农户,到田里手把手教大家抗灾救灾。”平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张弓回忆,工作组成员白天指导救灾,晚上碰头“会诊”,最后拿出的“补损方案”经历了十多次修改。其中,“早稻种子当晚稻种子用”的方法令他记忆尤为深刻。
“在正常年份,这样做会导致晚稻因生育期不足而减产,是不允许的。但当时农时已耽误了半个月,不这样做,3万多亩稻田将面临绝收。工作组立足抗灾减灾实际,反复论证后采用了这个方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张弓说,最终,这个实事求是的好办法成功挽救了3600多万斤晚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