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一鸣(中评社 林艶摄) |
中评社香港9月8日电(记者 林艶 段晓鲁)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新闻联)副主席、时事评论员郭一鸣日前围绕香港住房有关问题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表示,土地房屋问题已经衍生为香港社会最大民怨,已经不单是一个民生问题,而是上升到政治任务。他认为,解决当前住房问题应该突破三个方面的制约性障碍:一是法律障碍,二是制度性障碍,三是香港特区政府官僚文化。以下是此次专访的具体问答内容: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看待香港当前的土地房屋问题?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香港其实有大量的土地,包括郊野公园、农地、棕地和丁屋,您认为特区政府为何在以上四个方面总是难以取得突破?为何特区政府放着这么多的土地不利用而要去推行“明日大屿”计划?
郭一鸣:香港的土地问题不是回归后才存在的。有道是“香港居,大不易”,对一般市民而言,在香港买房从来都不容易,从来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那么,回归以后这个问题为何会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从纵向来看,香港住房不能说是变得更差了才引发不满,而是有了横向参照作对比。香港人均GDP是区内最高,楼价列全球最贵城市之一,但很多人住劏房、纳米楼,港人住房质量比深圳、广州以及亚洲地区临近国家如新加坡等都要差,特别是内地很多城市的住房条件比起香港越来越好。这种强烈的对比,就令住房问题渐渐变成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民怨之一。
很多人会问,香港不是没有土地,为何居住条件无法提升?这主要是涉及土地政策和经济结构问题。回归以来香港经济繁荣发展所带来的大量财富,在各个行业中最大得益者无疑是地产商,政府财政收入包括:卖地、差饷、印花税和土地投资等,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和土地房屋有关,一直以来香港政府有所谓“高地价政策”,地价愈高,政府卖地收入愈多。与此同时,特区政府本身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开发商,它是上市公司“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的大股东,而港铁是香港最大的发展商之一,主要赢利依靠发展地铁沿线各站的上盖楼宇。特区政府本身是土地供应者,同时也是地产商,这种双重角色本身就有问题。香港今天的土地房屋问题的问题涉及很多复杂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经济结构因素,而特区政府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从历史来看,特区政府也不是没有试图解决房屋问题。回归初期,董建华提出了“八万五计划”,但结局以失败告终。当时正好遇到亚洲金融风暴和非典,加上因为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遇到各种阻力,以及回归初期特区政府运作的磨合存在不少问题,诸多因素迭加起来,在短时间内出现楼价狂泻,不少物产变成负资产,很多业主财富蒸发苦不堪言,“八万五”成为一个负面名词。后来,特区政府出手救楼市,时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长孙明扬在任内曾推出“孙九招”来稳定楼市。因此,我们也要了解这个背景,不能把土地房屋问题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来讨论。可能正是因为“八万五”这段经历,后来各届特区政府对房屋问题都显得极为小心谨慎,甚至无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