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中国—世卫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发布会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04-01 00:15:17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联合研究报告中提到了专家对于下一步研究的建议,包括在全球更广范围内继续寻找可能的早期病例,由全球科学家在多国多地寻找可能成为宿主的动物等等。我们之前也看到一些报道,不少媒体报道说,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早于武汉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请问下一步溯源工作的重点是在哪里?会不会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溯源研究?距离最终找到源头可能需要多长时间?2021-03-31 15:51:12

  冯子健:谢谢您的提问。疫情的首发地往往不一定是它的起源地。以往的病毒导致流行病的重大疾病,它的溯源工作也往往是跨国、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大家都注意到一些报道,在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可能比武汉病毒暴发之前可能存在阳性的检出材料等一些报道,这些报道需要进一步去开展合作研究,去核实它。这些线索也为我们确定动物到人跨种传播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最终找到动物自然宿主是非常重要的线索,这些工作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做。像刚才梁组长提到的那样,我们联合专家组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其实就是要在多国、在全球视野范围内加强多国合作,来进一步推动溯源的研究。谢谢。2021-03-31 15:52:52

  新华社记者:请专家介绍一下本次溯源工作中,分子溯源方面的情况。另外近期新冠病毒出现多种变异毒株,请问从专业的角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谢谢。2021-03-31 15:53:14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联合专家组分子流行病与生物信息学组中方组长 杨运桂: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本次溯源工作我负责分子溯源,主要是围绕以下方面来开展。第一,系统梳理我国武汉早期病例的基因组序列。第二,系统收集整理全球早期的病例系列以及对应的国家的分布,以及系统收集整理已知的不同物种基因组序列,构建分子溯源最关键的也是最核心的基因组序列以及信息数据库,通过我们世卫联合专家组分子组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如下工作进展。

  第一,我们建立了全球新冠病毒信息资源库,整合了基因组以及可及的流行病学、临床等数据,为我们顺利的开展分子溯源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和信息。

  第二,通过分子数据与流行病数据的整合分析,我们系统研究了这个系列的变异与各类暴露因素的关联关系以及规律,为我们溯源的方向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还有基于早期的病毒序列的系统演化分析,和它最早共同祖先出现的时间的理论计算,来研究早期病毒的传播演化特征与规律,对武汉早期的新冠疫情进行了系统研判。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刚才提到了,是全面整合了全球已经公开的早期病例、环境或更早期存留样本的新冠病毒检测和测序的系列信息,尤其是刚才提到的,我们系统梳理了早于武汉的疑似病例的阳性样本序列,主要在国外。基于这个,联合专家组达成一致,在全球框架下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要建立一个整合全球所有新冠基因组的整合数据库,这个世卫会协调,包括基因组序列、流行病、宏基因组以及环境等相关的数据里面。

  第二,回应一下刚才原始数据的问题,正是因为我们分子组系统分析了中国早期的新冠病毒的原始基因组序列,提出了对全球下一段溯源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南性的要求,希望在测序深度和测序平台之间提出了建议。

  第三,通过文献的梳理,专家组也认同,比武汉更早的国外序列样本的存在,提出了要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跟踪早期全球的病例样本。

  另外,提出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物种的筛查,这个在已经公布的报告里都有的,对分子组方面进行了梳理。

  还有一个是记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关注,近期新冠病毒出现了多种重要的变异毒株,但是从专家的角度,我们知道新冠病毒是RNA病毒,RNA的特性,突变是病毒本身一个正常演变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适应人类及环境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也说明了什么呢?人类与病毒的博弈斗争挑战很大,也很艰巨,这需要全球一起合作进行溯源。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一下联合专家组,尤其是我们伙伴流行病组、动物组,因为我们分子组需要他们数据的对接,才能为溯源做贡献。还有感谢这个序列的提供者,尤其是中国的CDC,以及在我们这个方面,对我们分子溯源组提供了非常重要支撑作用的中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谢谢。2021-03-31 16:02:05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