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院士王春新(中评社 沈而忱摄) |
所以,香港的“超级滞胀”就是经济低增长和高楼价、高通胀并存的情况。这应该说是跨越经济社会、民生政治各方面的一个结构性难题,也是香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我的书也是从这个方向出发,回答了香港所谓的衰落的问题。我认为,有三个情况是需要注意的:其一,香港的衰落是相对的,比如说跟深圳比或者是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比,它是一个相对衰落,但如果跟欧洲美国来比,香港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其二,香港的衰落不是全方位的。香港在金融、投资、法律和人才各个方面仍然是亚太地区首屈一指,所以我最近提出了“三元经济”,也是想进一步解答这个问题。其三,香港真正衰落可能要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出战略上的调整,能够做好各项工作,衰落可能就会停止,香港就会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因此,我在本书中主要讲了“八大新思维”:保护居权、激励创新、提升金融、促进投资、深化合作、扶持青年、保护社会和制度创新,我简单给大家报告一下这八个方面的内容。
解决香港居住问题——“双轨制”
第一,保护居权。我把住房问题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讲的滞胀虽然是一个经济现象,但是更多的是一个房屋问题,是高楼价泡沫形成的。所以我就谈到了关于香港房地产模式的缺陷,这个缺陷我是将其摆在全球范围来看。全球的房地产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欧洲美国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其实是市场经济的模式,土地供应都是市场,但是它会让税收来调控楼价。它有两种税收,其中一种就是房产税,每年一般是楼价的1%~3%。
第二种是新加坡模式,是由政府提供住房为主的模式。大概有接近九成的房屋都是政府提供,私人住宅只占到10%左右。以上两种模式都是以居住为本、注重实体经济的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香港模式,也称为投资/投机主导模式。政府主要控制土地供应,目前为止是比较差的一种模式。我计算过,美国从1890年到现在,楼价基本是跟通胀走的,而在这120年时间里面,美国的人均GDP增加了4倍以上。当楼价跟通胀走的时候,实际收入就可以改善居住条件。另外,美国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非常厉害的。过去100多年,很多人认为美国经济增长是靠创新,创新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消费,特别是房地产消费。欧美国家的房地产叫实体经济的房地产,它能够真正带动60多个行业的发展,它是以实体经济呈现,而不是以虚拟经济。现在美国的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到美国经济比重32%左右,是美国制造业的3倍,金融业的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