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共赴合作共赢的“东方之约”
http://www.CRNTT.com   2018-11-04 10:41:02


 
  (四)40年融入世界,改变的不仅是中国的经济面貌,还有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开放促改革,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

  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共十九大会场传来的声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既服务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又为全球贸易发展搭建公共平台,助力经济全球化走出困局,可谓“一子解双征”。

  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中国需要扩大进口。4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在变化中日趋平衡。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进出口额仅占全球的0.7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中国对外经贸交流、观察世界发展变化的一扇“孤窗”。40年后,中国正成为主要的消费产品进口国,对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重要性达到40年来的最高。今天的中国,已成为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出口市场。

  从“出口”一枝独秀,到“进口”“出口”并驾齐驱,是中国从经贸小国到经贸大国迈进的必然。这一变化,孕育于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全方位参与全球资源高效配置,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世界市场深度融合,实现国内更优化的供给体系,与其他国家形成良性互动,让中国更多从全球贸易中获益。

  新西兰牛奶、阿根廷红虾、智利水果……越来越多国外特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拓宽渠道。在国内“买全球”,让消费者和企业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到全球优质产品,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既支持消费升级需求,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才能充分激活,为转型升级提供全新动力。

  回望来路,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关上门等于挡住了自己的路。展望未来,中国开放的力度将更大,融入世界的程度会更深。这是中国的承诺,更是中国的底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