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蔡英文的两岸论述:演化轨迹与可能动向
http://www.CRNTT.com   2018-09-08 00:18:39


 
  然而,向“九二共识”迈进不等于已经达到“九二共识”,事实上,“宪法+条例说”仍与“九二共识”相距甚远,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虽然“中华民国宪法”含有“一中”内容,但经过七次“修宪”后,“一中”内容已被大幅稀释,现在的“中华民国宪法”可以向“一中”、“独台”或“台独”三个方向解读。〔15〕如果蔡英文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但同时又坚持“中华民国是台湾”,那么承认“中华民国宪法”就等同于承认翻版的“台湾宪法”,这与“九二共识”南辕北辙。

  第二,退一万步讲,即便目前的“中华民国宪法”仍是“一中”宪法,蔡英文也承认其“一中”性质,但蔡英文同时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且这种承认远远早于对“中华民国宪法”的承认。在这种并列对等的思路下,两岸同时存在两部具有正当性“宪法”,“两部宪法”分别治理两岸事务,于是尽管各自均宣称自己为“一中宪法”,其所形成的局面仍是“两宪各表”、“一中两宪”乃至“两国两宪”。这两类论述与“一国两府”、“一国两治”等一样,都是虚化“一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事实台独”论述,大陆历来不予接受。〔16〕况且,蔡英文从未将“中华民国宪法”界定为“一中”宪法,相反,其在公开讲话时总是有意将“我国”、“中华民国”和台湾混用,既然从未承认过“一中宪法”,那就根本谈不上虚化“一中宪法”了。

  第三,一直以来,大陆均不接受“一国两府”、“一国两治”或“一中两体”等两岸关系定位论述,但对“一国两区”却表示一定程度的体谅。这一来是因为“一国两区”的“地区”措辞演绎于通常所说的“两岸”概念,更加偏重地理性而非政治性,甚至可以说比马英九的“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论述还要更接近“一中”;二来是因为国民党在提“一国两区”时还配套了其他“准一中”论述,几者相加能大致表达出“两岸一中”的政治立场。〔17〕但是,“一国两区”毕竟将两岸做了拆分处理,极易异化为“一国两府”、“一国两治”或“一中两体”等“独台”或“台独”论述,而且蔡英文也未提出其它“一中”论述与之配套,甚至未直接将之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提炼出来,所以大陆无法接受。

  尽管“宪法+条例说”与“九二共识”还存在很大差距,但考虑到蔡英文上任伊始政权未稳,而且承受着来自民进党内“基本教义派”的巨大压力,还要对之前为自己投下选票的深绿选民有所交代,所以大陆给予了极大的宽容,最后以“未完成的答卷”相喻,希冀蔡英文能在今后的两岸关系“答卷”中补全对“九二共识”核心意涵的明确承认。

  二、“5·20”后:与大陆相背而立

  “5·20”后,蔡英文设计两岸论述的热情骤然降温,不仅再未提出任何具有实质突破性的论述,大玩文字游戏搪塞大陆,还宣称大陆要求台湾做“答卷”是单边主义的粗暴行为,对两岸关系缓和有弊无利。自2016年5月21日至今的两年多,蔡英文一边在行动上不断挑衅大陆,一边在论述上冷待自己所提出的“宪法+条例说”,并提出了一系列粗糙简陋的两岸称谓或模棱两可的两岸政策,意图以此充当两岸论述,麻痹拖延大陆。可以说,蔡英文拒斥“九二共识”的立场已不言自明。

  (一)作为两岸称谓的“中国大陆与中华民国台湾说”

  两岸论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框定了两岸关系中的基石性问题——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是两岸其他政治话语(如两岸称谓和两岸政策)的结构性支撑。〔18〕如果缺少了两岸论述这个定位之锚,那么其他话语形态就都是隔靴搔痒。然而“5·20”后,蔡英文却刻意回避对于两岸论述的建构,仅仅抛出少量两岸称谓与两岸政策,这些话语不仅暧昧敷衍,而且暗藏玄机,很大程度上是在助力蔡英文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拒斥“九二共识”。

  蔡英文提出的两岸称谓主要包括“中国大陆与中华民国台湾说”。2016年5月26日,前陆委会主委张小月在讲话中以“中国大陆”称呼大陆;同一天,前“行政院长”林全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针报告初稿,其间三度使用了“中华民国台湾”一词。〔19〕此后,蔡当局在不同场合多次使用这两个称谓。9月15日,陆委会副主委林正义在华府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就两岸关系发表演讲时指出,民进党过去一向称大陆为“中国”,现在改称“中国大陆”,这是善意的释放,希望北京能放大感受。〔20〕

  的确,如果蔡英文仅接受了“中国大陆”的新称谓,那么当然是善意的释放,但她同时还使用了“中华民国台湾”一词,结合两者就会发现其并未脱离“台独”称谓的窠臼。一直以来,“中国大陆”一词都与“中国台湾”一词对应,是国民党对两岸的典型称谓,意指一个中国下面的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属于“一中”称谓。然而,蔡当局的“中国大陆”却与“中华民国台湾”相对应,其中,前者的完整意涵其实是“中国是大陆”,后者的完整意涵其实是“中华民国是台湾”,两者对等并举的结果就是两岸变成了两个互不隶属、平起平坐的“主权国家”。蔡英文此举可谓颇具迷惑性,这两个称谓,单看其中哪一个,都很难引起大陆警觉,一些人可能还会因民进党“突破性”地使用国民党话语而表示赞赏。如此一来,蔡英文就可以逐步将两个称谓捆绑并举,用“中华民国台湾”VS“中国大陆”替换“中国台湾”VS“中国大陆”,使之成为新的“台独”称谓固定搭配。从表面上看,蔡英文似乎是在向“一中”靠拢,但实际早已“移花接木”,其真实意图是用传统的“一中”措辞重新包装“台独”表述,使大陆接受“台独”话语而不自知。〔21〕鉴于以上分析,大陆对蔡英文的称谓微调颇为冷淡,不久后蔡英文便将称谓改了回去。〔22〕

  (二)作为两岸政策的“新四不说”与“三新说”

  除了微调称谓外,蔡英文还提出了两个暧昧粗糙的两岸政策,分别是“新四不说”和“三新说”。2016年10月初,蔡英文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日本《读卖新闻》的专访时提出了“新四不说”,即“善意不变、承诺不变,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但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23〕显然,“新四不说”只是一段模棱两可的文字游戏,没有提供任何两岸关系定位增量。不过,空洞并非“新四不说”的最大缺陷,其最大缺陷在于间接拒斥了“九二共识”,因为所谓“善意不变、承诺不变”的潜台词是“我在两岸政策上的让步已达极限,以后不会比现在更加靠近‘九二共识’,大陆不必再有所期待”,而所谓“不会在压力下屈服”的潜台词则是“无论大陆如何政治隔离、经济制裁或武力恫吓,我都不会接受‘九二共识’”。

  2017年5月3日,为了争取台湾参加WHA的最后机会,蔡英文又在接受台湾《联合报》专访时抛出了“新情势、新问卷、新模式”的两岸互动主张,表示在变动中的情势下,台湾与大陆要共同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的状态,这是双方需要努力的,而且需要有一些结构性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强调,大陆的“未完成的答卷”是一个缺乏善意的讲法,因为情势已经变了,现在两岸共同面对了一张新问卷,不是任何人可以单独回答的,〔24〕,此为蔡英文的“三新说”。显然,所谓的“新情势”是指岛内民意对“维持现状”的支持,以及对“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这个国家叫‘中华民国’”的认知;所谓的“新问卷”是指缓和两岸局面的责任不能仅落在台湾一方肩上,“大陆出题、台湾回答”的单边模式应让位于“共同出题、共同回答”的双边模式;所谓的“新模式”是指将“九二共识”从考题变为议题、从政治前提变为政治问题的两岸互动模式。〔25〕可见,“三新说”是对“九二共识”的进一步背离。

  (三)对“宪法+条例说”的消极重申

  虽然蔡英文在2016年“5·20”时提出了“宪法+条例说”,但从那之后其再未在公开场合重申过该论述,只有2018年3月新上任的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在重重压力之下有所提及。“5·20”以后,大两岸与小两岸的政治生态持续恶化。就小两岸而言,先是世界卫生大会将台湾拒之门外,此后圣普和巴拿马相继宣布与台当局“断交”,尼日利亚等五国要求当地台湾办事处更名,一向与大陆龃龉颇深的梵蒂冈也开始向大陆投递橄榄枝,与此同时,解放军战机航母“绕台”航行逐渐实现常态化。就大两岸而言,2017年8月,美国时隔七年之后宣布启动针对中国的第六次“301调查”,2017年12月,美国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大陆定性为“修正型强权”的竞争对手,并在对台军售、美台高官互访和美舰赴台等议题上大幅偏离“一中”原则,中美之间一时剑拔弩张。也许是迫于民共之间迟迟无法建立互动而两岸关系冰封的压力,也许是担心作为美国“旗子”的台湾在中美角力的激烈赛场上沦为牺牲品,2018年2月23日,蔡英文任命曾在陈水扁时期担任陆委会主委的陈明通“回锅”接任陆委会主委,考虑到陈明通精通两岸论述,且在大陆人脉积累深厚,蔡英文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将软化两岸僵局的重任交付于陈明通。

  2018年3月21日,陈明通赴“立法院”内政委员会接受“立委”质询时表示,为避免两岸敌意持续恶化,希望日后逐渐解开两岸僵局,并希望任上有机会推动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26〕3月22日,陆委会副主委邱垂正紧接着在陆委会记者会上表示,台湾当局化解两岸僵局的钥匙就是站稳“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及处理两岸事务的立场,以及在过去历史事实及政治基础上来求同存异。〔27〕尽管这是时隔近两年后蔡英文当局再度提及“宪法+条例说”,并提出了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操作化建议,但两者皆是老调重弹而已。〔28〕在2018年“5·20”两周年的网络直播中,蔡英文继续淡化两岸议题,并对“宪法+条例说”避而不谈,〔29〕可以说,“台独”行为上的热火朝天和两岸论述上的冷清凋敝构成了蔡英文两岸政策的一体两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