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提案:将空间生物安全纳入“十四五”规划
http://www.CRNTT.com   2020-05-28 08:57:43


  中评社北京5月28日电/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注意到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空间生物安全。

  “作为生物安全的一部分,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当前还存在国家顶层规划缺失、研究水平较低和应用转化不足等问题。”赵小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空间站即将建成,将为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实验奠定设施基础,不断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水平。

  今年全国两会,赵小津联合其他6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强国家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提出多项建议。

  赵小津介绍说,空间生物安全是指人类开展近地空间科研和深空探测活动中的生物因素对地球生态环境、外星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确保空间生物安全,对于构筑国家安全体系意义重大。

  “我国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研究的条件日渐成熟。”赵小津说,我国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届时或将支持在空间特殊环境下开展更复杂、更系统、更前沿的生物实验,满足国家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需要。

  不过,赵小津等7名全国政协委员在联合提案中也明确提到,我国在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方面还面临三大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顶层规划、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的缺失。赵小津说,当前我国缺乏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战略规划,相关研究缺少顶层指导;我国在空间生物研究相关的规划、科研和空间设施资源保障方面,需要统筹安排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备的协调机制。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