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融合发展解析
http://www.CRNTT.com   2018-11-02 00:16:47


表1:部分地方政府推出的惠台措施
 
  二、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其重要意义

  “两岸融合发展”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十九大报告虽然没有使用“融合发展”一词,但明确提出要“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这里“同等的待遇”,就包含着使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经济社会的含义。今年2月28日,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宣布即日起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媒体舆论所称的“惠台31条”。④这是大陆方面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真诚意愿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另据国台办主任助理周宁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中提到,我们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决心和态度不会改变,并透露未来在“惠台31条”之外,还将根据需要研究推出更多具有更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⑤

  “惠台31条”是迄今为止大陆为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而推出的最系统、最全面、最具体的政策措施。有学者把其主要内容用以下六个关键字来概括:

  1、协同。这31条措施是由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等31个部门共同研究推出的,其中既有党中央部门,也有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办事机构、事业单位,还有人民团体。这么多单位群策群力、共同支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台企、台胞办实事、办好事。这种高度的协同和配合,表明大陆方面对台湾同胞福祉的重视,也表明大陆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决心。

  2、同等。这31条措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另一类是给予前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要想让台湾同胞切实分享到大陆发展的机遇,首先必须给予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让台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经商等活动,感觉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3、信任。这31条措施体现出大陆方面对于台湾同胞充分的信任。台企可以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参与政府采购、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台湾已获取相应资格的台胞在大陆申请证券、期货、基金从业资格时,无需再参加专业考试。台湾教师来大陆高校任教,其在台湾取得的学术成果可纳入工作评价体系。这就是对广大台胞的信任。

  4、诚意。这31条措施除范围广外,内容也非常接地气。近年来广大台胞普遍反应的重点诉求和期待绝大多数都有体现并得到回应。这说明“惠台31条”公布前,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和精心准备。这也证明大陆方面对台湾同胞的诚意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宣示,而是一条条具体的、有温度的政策措施。

  5、一家。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是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一家人。此次“惠台31条”提出,要鼓励台胞参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支持台湾文艺界团体和人士参与大陆在海外举办的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支持鼓励两岸教育文化科研机构开展中国文化、历史、民族等领域研究和成果应用。这说明我们始终把台湾同胞当成自己人和家人,愿意同台湾同胞一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守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

  6、机遇。台湾文化产业曾经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成就,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工作者。然而近年来受限于岛内狭小的市场,台湾文化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和衰退。“惠台31条”提出引进台湾生产的电影、电视剧不做数量限制,放宽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在主创人员比例、大陆元素、投资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简化台湾图书进口的审批流程,这些政策措施让台湾文化产业能够共享大陆这一巨大的市场,对于台湾文化产业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惠台31条”还提出台湾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机构可以牵头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画项目申报,台湾同胞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⑥

  “惠台31条”发布后,在台湾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岛内多项民意调查显示,大陆这个“大礼包”得到多数台湾民众的认同。许多人愿意西进大陆,找寻发挥潜能的舞台。台湾的中华民族致公党委托“趋势民意调查公司”所做的民调显示,多数台湾民众认为“大陆惠台政策对台湾有利”。台湾“东森新闻云”所做的民调显示,受访网友中有64.3%知道大陆的“惠台31条”措施,其中又有72.2%的网友认同这些措施,52.6%网友表示有意赴大陆发展。台湾的“104人力银行”负责人表示,大陆31项措施公布后,查询网站上工作地点显示在大陆的职缺浏览数激增。⑦

  长期在大陆高校任教的著名国际法专家、现任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台湾同胞的傅崐成教授认为,大陆方面发布的31项政策举措在政治、法律、经济层面都有着非常清楚的理由。在政治层面,他认为最大的理由就是可以“促统、免战”,获得台湾民众的支持。在法律层面,他认为这是首次从宪法层面执行一中原则,因为两岸在宪法上都坚持一中,此举就是开始执行“实质一中”,所以台湾当局无“法”可驳。在经济层面,他认为“中国梦”不能让2300万台湾同胞缺席,而且“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也需要运用台湾的人才和智力,在这些方面台湾都有很好的基础。他也认为,这31项政策举措也具有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效果。在政治方面,他认为形同对台湾“摊牌”的动作,即使泛蓝也有人在搞“隐性台独”,但大陆现在直接实施“宪法一中”,切断了“隐性台独”之路。在法律方面,他认为效果是逼台湾当局直面自己的“一中宪法”,除非“台独”有本事革命、“修宪”或搞“台独宪法”。在经济方面,他认为效果更明显,采取了1+1>2的策略。他还强调,该政策的颁布意味着两岸已经进入“实质统一”进程中。他表示,过去两岸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而现在则是兄弟“同舟一命”,亦即台湾企业和大陆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享受同等待遇,所以这一系列政策举措非常值得肯定。⑧

  中央“惠台31条”发布后,包括上海、福建、浙江等地在内的地方政府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版本的惠台措施。截至7月底,已有15个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这些地方版本的惠台政策措施规定更细致、更具有本地特色。它们与“惠台31条”一起,构成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如表1所示。

  (表1:部分地方政府推出的惠台措施)

  三、思考与建议

  毋庸讳言,两岸融合发展理念提出的时间还不算太长,具体落实这个重要理念的政策措施推出的时间更短,其成效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理念,笔者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1、继续完善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两岸融合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需要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例如,“惠台31条”是由包括国台办在内的31家中央级单位联合推出的,但这31家单位里面却没有公安部,31条惠台措施也与公安部门关系不大。而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涉台研究的经验,台胞来大陆旅行、就读、就业、生活等,各地公安部门是他们必然要打交道的对象,笔者也多次听到过他们对公安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些意见和建议既合情合理,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笔者建议我们的两岸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未来能进一步完善,对台胞反应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尽量做到全覆盖。

  2、适时建立评估两岸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两岸融合发展可以被看成一个既有量的体现、又有质的要求的政策过程。量是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就不可能实现一定的质。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我们都可以提出一些数量化的指标,以检验两岸融合发展的进度和成效。在经济层面,两岸贸易量、商品结构、相互投资额、投资结构、商品和资金流向、赢亏情况、相互依存度等,都可以作为衡量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社会层面,我们可以对来陆台胞的人数、次数、每次停留时间、消费情况、年龄层次、在台阶层状况等指标进行大数据分析,以辨识出有多少台胞、哪些台胞对大陆有较强的依赖。依赖越强,说明他们融入大陆社会的程度越高。

  3、注意吸纳台胞优点、谨防大陆沙文主义。理论上的两岸融合发展应该是两岸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但囿于现实情况,目前我们只能侧重于台湾经济和广大台胞融入到大陆经济社会中来。这无疑是一种单向度的融合。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台湾的经济社会有其优点,特别是台湾同胞在公共文明素质和社会自治能力等方面,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的地方。台胞来大陆旅行、就读、就业、创业、生活等,在公共文明方面与大陆社会既有的某些习俗可能产生摩擦和碰撞。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这类情况,将不利于广大台胞融入大陆社会,对两岸融合发展也将产生负面作用。大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大陆民众的文明素质教育,谨防大陆沙文主义,要虚心学习台湾同胞的优点,实现在融合发展中共同提升,在共同提升中促进融合发展。

  4、防止僵化理解“同等待遇”这个概念。“同等待遇”的本意是让台企和台胞在大陆期间享受同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福利。但我们不能僵化理解这个概念,不是所有领域的公共福利都可以实现同等待遇。由于大陆地域广阔,不同省份和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较大,即使大陆民众在大陆不同省份和城市之间也难享受到同等待遇,若要台湾同胞享受绝对的同等待遇更将面临许多现实障碍。例如,不具有上海户籍的外省区市居民在上海购房有很多限制,如果一味强调对台胞的同等待遇,是否意味着台胞就可以在上海比照上海人的身份购置房产?若能,对大陆其他省区市的居民来说显然有失公平,也不利于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此外,还有一些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会使得同等待遇的落实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注释:

  ①朱磊、蔡礼辉、陈锦涵:《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初探》,载《台海研究》,2017第4期。

  ②参见童立群:《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政策研究的视角》,载《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年第2期。

  ③参见王英津:《融合发展:大陆推进和平统一的新思路》,载《中国评论》,2017年第4期。

  ④国务院台办网站:《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http://www.gwytb.gov.cn/wyly/201802/t20180228_11928139.htm,2018年2月28日登录。

  ⑤香港大公网:《国台办:“惠台31条”外将续推高含金量政策》:http://news.takungpao.com/taiwan/shizheng/2018-04/3557319.html,2018年4月2日登录。

  ⑥香港大公网:《专家:六个关键词解读惠台31条新政》:http://news.takungpao.com/taiwan/liangan/2018-03/3547370.html,2018年3月2日登录。

  ⑦香港凤凰网:《大陆专家学者解读惠台31条:来大陆实现人生梦想》:http://news.ifeng.com/a/20180313/56684484_0.shtml,2018年3月13日登录。

  ⑧香港凤凰网:《大陆推惠台31条 台学者:已进入“实质统一”进程》:http://news.ifeng.com/a/20180305/56467726_0.shtml,2018年3月5日登录。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10月号,总第250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