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美芬(来源:受访者提供) |
中评社香港4月8日电(记者 林艳)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香港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始终非常关心香港抗疫工作并在很多关键性节点上预先提出要请求中央支援、通过《紧急法》让内地医护来港支援等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日前,梁美芬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回顾总结香港第五波疫情以来的抗疫之路,并深入剖析了背后的抗疫思维,详细解答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问题,包括香港放宽防疫措施是否在事实上选择“群体免疫”路线,香港应该如何在疫情防控和长远发展之间做好平衡,如何看待特区政府在抗疫路线上“左右摇摆”的问题,香港全民检测方案酝酿多时却空前难产的背后主要原因,如何推动确立中医药在香港的角色地位,香港抗疫如何充分运用好中央的支持力量,特区政府应如何应对“信任危机”并“取信于民”等等。期间,她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就是“预案”,她认为一定要有长远眼光看问题,提前做好预案准备。此外,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梁美芬还就特区政府管治存在的问题以及内部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并且就立法会议员如何在香港实现良政善治中发挥作用分享了看法。
以下是具体问答内容:
香港不能选择“群体免疫”或是“与病毒共存”路线
中评社记者:香港特区政府日前宣布将放宽多项防疫抗疫措施,包括取消九个国家禁飞令、恢复面授课堂等。您认为,香港是否已经具备了可以放宽防疫措施的条件?这是否意味着香港在事实上选择了“群体免疫”路线?
梁美芬:我认为香港不可能、也不能够选择“群体免疫”或是“与病毒共存”这条路。首先,我们要清楚抗疫的目标是“救命”和“通关”,救命事关人道主义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卫生安全,通关则是经济发展和人民交往的需要,这两个目标是不能含糊的。其中,香港和内地是一定要通关的,大家都知道香港定位和角色,必须要跟得上内地的“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和“一带一路”的整体倡议。所以,在与内地通关和外国通关上,如果要二选一,自然是要前者优先。但是,国家的大战略也不是要香港二选一,国家也愿意我们可以逐步开放。
事实上,取消九个国家的禁飞令并不意味着和外国通关,而是修正了所谓的“熔断机制”。因为今年许多国家都没有直飞香港的飞机,而现在香港3月份的疫情比那九个国家更严重,其“熔断机制”也与实际形势发展不符。为了确保入境者不将病毒带入,要求核酸检测阴性并在香港隔离七天。这个政策本身是可以令人接受的,但政府要给市民解释清楚这并不等于通关,因为通关没有任何要求限制。
当然,我们比较担心的就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问题,特区政府的执法经常太松散、不够严格。所以在禁飞令取消后,必须要配合一个严格的外防输入政策,尤其是在外来者隔离七天的过程中要做到滴水不漏,防止再出现第五波疫情爆发的惨剧发生,只有严格执行政策才不会有漏洞。我认为,抗疫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就是“防”,既要做好预防,也要做好预案,而预案跟内地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即低死亡率、少重症和少感染,其中少重症和低死亡率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