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社记者专栏 ->> 郭至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深度:黄平谈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http://www.CRNTT.com   2022-06-17 00:12:43


 
  中评社记者: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讲话中多次强调“以结果为本”?对此您如何看待?您对下一届香港特区政府有何期待?

  黄平:第一,这个词我的理解就是内地常讲的“以结果为导向”,也就是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是要看施政达到没达到目的和目标,有没有见到效果。李家超先生这样讲,就表明要务实解决问题。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香港今天的一些老问题还没解决或没解决好,例如前面提到的民生改善、人心回归等问题,又增添很多新问题,包括如何保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毕竟香港不是世外挑源,现在世界面临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国家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国际关系周边关系也在变化调整之中,各类预知和无法预知的风险、挑战、危机、不确定性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以结果为导向,是很务实的态度,否则就会迷失掉,不知所措,或不知从何着手。

  第三,现在大家对新一届政府期望很高,新一届政府上来之后应该认真总结过往25年的经验以及教训,既保持繁荣稳定,也寻求良政善治,这样,我们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做得更好。良政善治也包括刚才我讲的“四个要”,虽然不能说立刻就完全做到、做好,但是应该务实地朝着不断改善的方向前进。

  第四,中央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从没有动摇,更不会改变。这是习主席明确对李家超讲的。有了中央的全力支持和特区政府对“一国两制”的坚守,香港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建设香港发展香港的事业中来。中央、国家会按照宪法和基本法来确保香港繁荣稳定,香港自身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各行各界都共同努力,而不止是特首、特区政府,这样才能使得新一届政府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中评社记者:面对疫情持续不去,美国加息与俄乌战争等多重因素,您认为当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香港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稳固自身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黄平:的确,新冠疫情可以说是在百年未有大变局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下的雪上加霜或者说飞来“横祸”,对此我们只能积极而稳妥地应对。我认为,下一步防疫抗疫一定要争取做到两地联动,香港完全可以吸取内地或者还包括外国和周边一些人口数量差不多的城市的各类的防疫经验和教训,不要人为地把自己束缚住,过多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这也不能学那也不能做,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老百姓的健康,然后是经济尽快恢复,一个关键是对内(地)、对外(部)的通关。我相信,随着全世界和中国内地这一轮防疫抗疫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人员基本无法流通带来的不便很快会有极大的缓解,对此我是乐观的,当然要务实推进,这对特区政府是一个考验,太急太慢可能都不成,但关键还不是通关的快慢问题,而是通关前后的管理和服务跟进与到位问题。

  另外,目前的俄乌冲突是大的不确定性的一个最新表现。整个世界局势确实对香港新一届政府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考验,最直接的就是金融中心地位问题。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已经写入香港的新定位与角色,最近国家领导人会见李家超时也说得很清楚,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香港既要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还要加快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目前已经实施了《国安法》,在贯彻“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同时,需要确保已有的优势,并且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也包括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面对新的不确定因素,香港要保持战略定力,无惧风险,又结合国家所需,又发挥香港所长,这样,未来就是挑战与希望并存、希望大于挑战的,具体说就要保金融中心,开创科中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