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1:“90暂纲”中“二二八”事件的课程要求 |
|
表2:“92课纲”中“二二八”事件的课程要求 |
4、1993年版历史教科书
其内容在1992年版本基础上,只在第一段最后一句“颇多伤亡”前增加了一句“无辜人民遭受波及”。(P165)
5、“二二八”事件进入课纲
解严之后,1994年10月,台湾当局教育部修正发布《国民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国民中学认识台湾(社会、地理、历史篇)课程标准》,两者皆由“国立编译馆”负责编撰,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论述基调。前者仍然只将和台湾有关的篇幅限缩在最后一章“战后中国”的“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发展”一节,其内容虽和解严之前工具性地视台湾为反攻基地的论调有明显区别,惟从篇章和篇幅的安排上依旧可见中、台一体的理念,且试图凸显“中华民国”政权的合法与合理性。
1994年版的统编历史教科书的相关表述篇幅大为增加,主要在背景介绍上:
台湾光复之初,因战时的严重破坏,战后的动乱与经济恐慌,人民失业众多,生活困难,社会问题相当严重。
陈仪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期间,当时台湾省行政体制特殊,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连中央政府在台湾的派出单位亦均受行政长官节制,其权力与日据时期的台湾总督无异,使得朝暮等待光复、回归祖国的台湾同胞大感失望。
加以行政长官公署军政措施失当,实行经济统制,部分官员贪渎及军纪不良,更造成人民的不平。适因取缔私烟引发冲突,引发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无辜人民遭受波及,颇多伤亡。
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先生闻变,严令陈仪负责制止报复,否则以抗命论罪。旋即撤换陈仪,改组行政长官公署为省政府,革新省政,并宣抚民众。
为了平抚事件带来的创痛,行政院特于1990年11月成立“二二八专案小组”,研究事件真相,俾对历史作一交代;并建立“二二八”纪念碑,以慰不幸死难者。(P165-166)
6、1995年版历史教科书
1995年版统编教科书在1994年版描述的基础上,在最后的平抚事件创伤一段中,增加了李登辉代表国民政府致歉和发放补偿金的内容:
为了平抚事件带来的创痛,行政院特于1990年 11 月成立“二二八专案小组”,研究事件真相,俾对历史作一交代;并由李登辉总统向死难者家属道歉,政府发给补偿金及建立“二二八”纪念碑,以慰不幸死难者。(P165-166)
7、台湾史独立成册中“二二八”事件的解释
1994年,李登辉主导教育部门颁布《乡土教学纲要》,随即推动1996年《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及其后的课程改革,要求以杜正胜的同心圆历史观重新编撰历史教材,完全打破大中国框架和时间维度的历史研究、历史教育的规范逻辑,以台湾为中心解读历史和社会,引发社会争议,未能全面实施。于是要求教育部门自1996学年度起,国民中、小学分别增设“认识台湾”与“乡土教学活动”两科正式课程,干脆将有争议的历史科取消,并入社会学习领域,国中一年级每周三节“认识台湾”;分为历史篇、地理篇、社会篇,每篇每周各一节,取代原有初(国)一的历史、地理和公民与道德三科。在其中的“人与时间”主题轴中,提出13项学习内容,其中7项为台湾乡土史和台湾史的内容,中国史内容仅有2项。这样,1996年以来的《认识台湾(历史篇)》教材按照该纲要的内容编纂,大幅增加了台湾本土内容在初中教育里的比重,实际上呈现出来的就是首次将台湾历史独立成册。以1998年版教科书为例,其对“二二八”事件的描述增加了许多以台湾为主体的感情性用词。如:
3月8日,宪兵团2营抵达基隆港。3月9日,国军21师抵达基隆港。同日,宣布戒严,军警展开搜捕及镇压行动,包括不少社会精英、民意代表、学生、民众遭到枪决,逮捕下狱或失踪,全台充满肃杀气氛,人心自危。3月10日,陈仪下令解散‘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3月14日,台湾警备司令部宣布事变平定,接着国防部长白崇禧代表蒋介石来台宣抚。(P165-166)
在《认识台湾(社会篇)》也有针对二二八事件做出制度、经济、文化和政治参与等面向的分析,均体现了族群、国族话语逻辑中的“台湾主体性”视角。
三、新世纪以来的课程纲要及教科书中“二二八”事件表述的强化
(一)背景
李登辉认为“国立编译馆”统编教科书在台湾史和乡土教育部分的强化仍未完全以“同心圆”理论编纂,没有达到其“台湾主体性”的“台独”要求,遂以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为由,全部改为“一纲多本”的教科书审定制,2000年6月《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教科图书审定办法》确立了九年一贯课程采取“民编、部审、学校选用”的原则,将审定工作委托给“国立编译馆”办理(之后并入“教育研究院”),扶持民间出版商依据教育部门所颁之“课程纲要”自行组织编写教材,并依送审教科书适用年级,于各学期开始前一年向编译馆提出审核申请,通过后即可向学校征订,学校从中选择课本。2002年,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都实行“一纲多本”,原来的统编本教科书走入了历史。
2001年以“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以引进国际课程改革的统整课程、学校本位课程、领域教学等新理念之名,行其加强“去中国化”和“台湾主体意识”之实的政治目的。陈水扁当局主导2002年九年一贯课程正式上路,制定《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简称“92课纲”),以台湾中心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以“同心圆理论”编制课程,大量增加台湾内容、美化日本等殖民统治、削减中国文化,并改用“台湾主体”、“去中国化”的语词表述,同时宣布《认识台湾》统编课本的阶段性任务告一段落。民间出版商主要有翰林、康轩、南一、光复、仁林、安可等,均需依据新的“课程纲要”组织编撰,而“国立编译馆”组织审定委员会审定时亦须以“课程纲要”为标准,并委任杜正胜为“教育部长”强制推行,“去中国化”和“台湾主体意识”等“台独”观点和用词在这些“一纲多本”的教科书中展现。被审定认可的各版本初中社会教科书中相关“二二八”事件的内容范围包括:“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有些版本也提到王添灯草拟处委会处理大纲一事)、“清乡”(国军镇压路线图几乎可见于各版本)等议题,而且篇幅至少两页,包括背景、经过与影响都有所着墨。而随后的戒严体制、白色恐怖、党外运动等,也是各版本课程中必然会表现的部分。
(二)过程
1、2001年《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⑤之“二二八”事件表述
该纲要(简称为“90暂纲”)中将“二二八”事件放在“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主题下,其重点要求见表1。
2、2003年《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与2008年课纲修改⑥之“二二八”事件表述
2003年《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简称“92课纲”)与2008年课纲修改(简称为“97课纲”)均在陈水扁主导下强化“台独”表述和美化日本内容,如称“日本统治时期”而非“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称“慰安妇”而非“妇女被强迫做慰安妇”等,并不准增加“台人与抗日战争”等内容。其中,均将“二二八”事件放在初中一年级“战后的台湾”主题下,其重点要求是一样的。(见表2)
3、初中社会科教科书中之“二二八”事件表述
2008年课纲修改使用至今,各出版社都在此“97课纲”的统一要求下各自编写相关教科书内容。随着光复、仁林、安可等出版商逐渐退出教科书市场,目前初(国)中社会科教科书的主要版本有南一、翰林、康轩,2015年度这三个版本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8.9%、28.1%,33.3%,其他版本仅占9.7%(2015学年度南一版公布资料),其中南一版为台湾南部地区选用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由于两版课纲在“二二八”事件上的要求没有变,故各版本的相关内容也基本没变化。以南一2006年版社会科教科书为例,可见其对“二二八”事件的表述图文并茂,内容甚为丰富,表现也很立体,共占两整页(P101-102)。
第一页介绍事件背景,并附“国共内战”的“知识宅急便”。“台湾民众欢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情景”没有文字介绍,仅附黑白小图一张(图2-4-1)。而背景方面对民国接收政府的表述不仅基本上是负面的,还在本页下附上较大幅的“讽刺战后初期台湾的‘五天五地’现象”的彩色五格连环漫画图(图2-4-2)。
“民国三十四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放弃对台湾的主权。中华民国政府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负责接收与治理台湾(图2-4-1)。
台人原本对中华民国的统治抱持期待,但诸多问题与冲突,使得台湾各地的失望与愤怒情绪不断累积,终于引发了二二八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