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数据分类,安全更有保障 
http://www.CRNTT.com   2020-07-24 00:27:18


  中评社北京7月24日电/网评:数据分类,安全更有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喻思南

  相信不少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打开电脑,广告弹窗刚好是自己搜索过的某件商品;生日当天,陌生公司的“祝福”信息不请自来……是不是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答案可能并不那么一目了然。这是因为,上网行为一般是被处理过的匿名化数据,不能简单按照个人信息来管理,获取诸如生日等个人信息,背后也未必有什么交易。也正因为数据的收集边界和使用方式的模糊性,让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种种困难。

  大数据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生产数据。数据只有在流动、分享、加工、处理的过程中才有价值,海量数据集合而成的大数据,在带来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安全风险。找到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平衡点,数据分级分类很有必要。近日公开征求意见的数据安全法明确提出,国家根据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及篡改、破坏、泄露或非法获取、非法利用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数据实行分级分类保护。

  举例来说,某些企业因为“防护墙”不牢固而被不法分子攻击,一些数据收集方基于平台做非法交易,都会造成数据泄露。数据有没有妥善保存,使用方式是否恰当,目前往往依靠收集者的自律。一旦实现数据的分级分类,什么是可收集、使用、交易的一般信息,什么是不可使用、不可交易的个人隐私或敏感信息,就会有明确界定。相应的,根据数据级别和类别,就有了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判断违规违法行为的依据。可见,数据分级分类既是数据安全治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数据精细化管控的依据。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