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世界 ->> 社论要览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联合早报:严防欺骗公款文化滋生
http://www.CRNTT.com   2019-03-20 09:43:59


 
  其次,不能骗意味着政策的设计周密,不让人有钻空子的机会,从而减少人们的贪念。当然,政策设计到滴水不漏,在技术上不太可能,在执行上也可能导致繁文缛节的问题,使原本利民的政策沦为扰民的政策。政府的补贴政策,是为了打造一个包容的社会,而针对的受惠者往往是弱势群体或中小企业。在申请程序方面若过于繁琐,可能使他们望而却步,无法从政策中受惠,又或者必须仰赖商业顾问的指点迷津或代为申请,这又加重了商家的成本。因此,如何处理好政策的周密性以及灵活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对政策设计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加强检测系统以及审计,可提早发现欺诈事件,以减少损失,并让有意诈骗者知难而退。在精深局4000万元骗案发生后,教育部长王乙康表示,政府将利用数据分析发掘不寻常的津贴申请。大数据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资料,对欺骗公款的行为可发挥阻吓作用。

  第三,不想骗意味着社会普遍上不容忍欺骗公款的行为,更不以“骗政府钱”为荣。人们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欺骗心理,主要是把公款视为政府的钱,殊不知政府的钱也是所有纳税人的钱。公款的损失,意味着税收可能会提高,或者原本可以用来帮助个人或企业的钱少了,从而影响公众的利益。国人若能从大处着眼,培养不想骗的心理,那么欺骗公款的文化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欺骗公款的文化一旦形成,将摧毁社会的信任关系,并颠覆政策的原有宗旨。随着更多补贴计划的出台,我们必须通过法律以及道德的力量,严防欺骗公款的文化生根。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