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民主政治的衰退与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24-05-20 00:10:24


  中评社╱题:台湾民主政治的衰退与危机 作者:锺厚涛(北京),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对台战略预置和重点问题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

  【摘要】台湾民主政治面临着多重危机,如“少数人绑架多数人”的民主胁迫、民主被窄化为选举的意涵扭曲、负面选举的情绪性操弄、民主与治理的脱钩等。台湾民主体制非但没有促进社会治理,反而成为政治夺权工具。台湾也正从上世纪90年代“有选举的民主”,走向目前以“绿色恐怖”为代表的政治威权,未来还将滑向“封闭化的专制”。民进党将民主概念武器化,展开心理营销和政治动员,在两岸之间制造“民主台湾VS威权中国”的虚假叙事,对内制造“台湾共同体”意识,对外消解“两岸同属一家人”论述,这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埋下隐患。

  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后的表现荒腔走板,在2024年“大选”前岛内60%的受访者都期待换党做做看,但为何民进党在选举中仍能胜选?柯文哲痛斥赖清德是“独裁者”,但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台湾民众,为何会选出一位明显具有独裁者性格倾向的政治人物?这些现象引人深思:是不是台湾民主制度出现问题了?亨廷顿认为,“第三波”民主化进程正在出现民主退潮迹象,①台湾作为其中一员,也面临着一系列民主困境。

  一、大众民主的异化与民进党寡头政治的兴起

  福山表示,当今全球政治环境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大相径庭,民主衰退的悲观氛围已经取代了此前自由主义民主胜利的乐观预测。②台湾从1994年启动“直辖市长”民选以来,至今已30年,但如果洞悉其背后的演进逻辑,就可以发现,台湾的民主样态正朝低质量民主甚至劣质民主方向蜕化,台湾的政治体制在底层逻辑上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台湾民进党的“日本自民党化”与台湾新威权主义的兴起

  2024年台湾选举表面上形式民主轰轰烈烈,但实质民主黯然褪色。

  一是民主的胁迫与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政。2000年台湾“大选”时,陈水扁得票率只有39.3%,却依然可以登上领导人“宝座”,幷开启了一路贪腐的“丑恶执政”。赖清德此次胜选,得票数未能过半。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来讲台湾应该举行第二轮选举。但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却完全封闭了这种可能,由此陷入了“民主的胁迫”困境,多数人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少数人的选择,而没有任何拒绝的权力。

  二是民进党一党独大与两党轮替制的式微。民进党胜选,彻底打破了2000年以来蓝绿轮流坐庄、八年一轮替的惯例。台湾政坛出现“民进党一党独大、赖清德一人独大”模式。赖清德及其背后的新潮流系手握大权,拥有足够的资源来操弄政坛,特别是在某些关键领域主导政策走向。

  三是民进党或将开启长期执政的寡头模式。民进党连任后,将朝向日本自民党化方向发展,谋求长期执政,不断磁吸其他政治势力。在“西瓜偎大边”效应驱动下,岛内地方派系为捞取政经利益,也甘愿被民进党收编。同时,民进党将利用执政权加快培植新生代,为未来选举提前布局。而国民党等则缺乏舞台,年轻力量无法崭露头角,岛内政治生态将陷入权力失衡与民主赤字。③

  (二)快感政治、比烂式选举与台湾选民的选项困境

  2024年台湾“大选”前,岛内各家民调显示,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其政党支持度都无法超越30%,这说明岛内民众普遍既厌蓝又厌绿,对蓝绿两党都普遍不满。但第三势力始终无法突破蓝绿二元格局,台湾民众也只能“在两个烂苹果中选一个不太烂的”。

  一是极化政治与蓝绿阵营的同温层困境。在2024年“大选”中,国民党和民进党都在极力呵护自己的基本盘。而同温层也给予了民进党等相对非理性的支持,这也倒逼赖清德在政策制定时,不得不主动向绿营基本盘回归,所以赖的民意支持度一直无法突破40%的“天花板”困境,无法吸引中间选民的支持。这是一种在严重社会分化的背景下才有的现象,选举各方都在制造“我们”与“他们”的尖锐敌对关系。2024年选举,表面上轰轰烈烈,主要政党候选人也都喊出要实现“蓝绿大和解”“朝野大和解”,但最终结果还是“蓝归蓝、绿归绿”,“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蓝绿不但无法和解,反而进一步撕裂,“全民领导人”几乎成为空谈。

  二是负面选战与“厌蓝又厌绿”的民意氛围。2024年“大选”几乎就是负面情绪对决,蓝绿相互讨厌,而白色力量则讨厌蓝绿。在选举过程中,很多政客不去凸显自己的执政能力,而是抹黑和诋毁对方,选举由此也变成人身攻击,甚至出现录音带、性丑闻等景象。竞选各方频繁的“污名化”和“小动作”导致所有候选人的个人形象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台湾选举逐步走向快感政治和娱乐化政治,民众每天在新闻中看到的,都是政治人物不断在谩骂对手,这势必会加剧民众的负面观感。而当柯文哲带领的民众党以白色力量标榜自己的身份,幷主动区隔于传统蓝绿势力,就容易吸引对蓝绿均为不满的中间选民的目光,这也是柯文哲在2024年“大选”中能够获得369万票的原因所在。

  三是第三势力生存空间的萎缩与劣等比较的选举。在马太效应影响下,岛内政党格局两极分化,“大党更大、小党更小”。而台湾选制明显不利于小党,“立法院”全面改选28年来,所有的第三大党如新党、台联党、亲民党、时代力量等都曾昙花一现,但终归平淡。从未来走向看,柯文哲的民众党属于典型的个人型政党,随着柯文哲政治舞台的丧失,民众党也将被泡沫化和边缘化。在第三势力没有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台湾民众虽有投票权,却无法对政治产生结构性影响。这种只有机会均等而无结果均等的无力感,势必会催生对传统政党政治丧失信心的失落感。

  (三)美国等外部势力的介入与台湾选举的非自主性

  美国为了加大对于台湾政局的掌控,长期插手台湾选举。对于2024年台湾“大选”,美国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支持国民党东山再起,利用国民党牵制民进党,防止民进党一党独大、进而跳脱美国掌控。其二,力挺民进党继续连任,这对于美国打“台湾牌”最为有利。在这两种选项中,美国通过精心评估,认为第二种选项最符合美国利益,于是再度深入介入台湾选举。

  一是拉抬民进党。民进党长期奉行“亲美倚美媚美”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就是在选举过程中赖清德也不忘赴美“窜访”,美国对赖也给予了较高规格接待。在选举最后关键时刻,赖清德多次炒作“大陆介选”谬论,美国也与其遥相呼应,声称“中国介入台湾选举”,为赖站台意味浓厚。

  二是切割国民党。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在竞选期间,曾贴出与美国学者葛来仪等人会面时的照片。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葛来仪却在第一时间提出抗议,要求撤销照片,唯恐被认为是在支持国民党,这明显是要与国民党“划清界限”。

  三是分化蓝白合。2023年11月15日,国民党与民众党达成初步共识的当天,“美国在台协会”(AIT)在第一时间就致电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向其施压,迫使最后“蓝白合”以决裂告终。

  由此可见,台湾的选举不完全是台湾民众在选举,而是美国在幕后操控,美国操控的目的是培植符合美国利益的代理人。某种意义上来说,台湾政治人物只是前台表演的木偶,而美国才是幕后真正的提线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