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消费模式不变 增长方式难变

http://www.CRNTT.com   2009-06-30 10:53:52  


消费模式的转变对增长方式的难变影响巨大
  中评社北京6月30日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发挥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三套马车”领头马的作用。上海证券报发表经济学博士肖立见、林志平文章表示,受中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绝大多数居民自发形成了保守消费的模式,严重地制约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为发挥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最终拉动作用,非得尽快促使中国居民从保守消费模式向适度消费模式转变不可。

  文章分析,概括起来,世界上存在三种消费模式:

  一是以美国居民为代表的超前消费模式,它的显着特点是居民透支未来的收入,储蓄较少。在超前消费模式形成之初,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超前消费模式形成之后并没有改变之前,其对经济增长的新的拉动作用趋向于零。但是,一旦改变这种超前消费模式为适度消费或保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就会很大。目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美国许多居民被迫限制了超前消费,而这加剧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因此,超前消费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二是以中国居民为代表的保守消费模式,显着特点是居民消费少于收入,居民储蓄余额较多。居民储蓄与居民当前消费表现出一种反向的关系,储蓄越多,当前消费越有限。保守消费模式不仅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最终消费能力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而且使银行个人存款大幅度增加并构成了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在客观上刺激了投资扩张。

  三是适度消费模式,它介于超前消费模式和保守消费模式之间,居民消费与收入大体平衡并有所节余。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消费模式,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章表示,中国居民保守消费模式并非“与生俱来”。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很低,但消费品更为短缺,大多数消费品都凭票供应,当时根本不存在居民保守消费的问题。中国居民保守消费模式是在市场化改革之后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后,家庭、个人生存与发展风险急剧增加,强化了家庭、个人的保险意识;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福利性保障”的格局被打破,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居民的保障需要,更强化了居民“家庭保障”的行为。许多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为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或潜在风险,不得不紧缩常规性消费开支,尽可能地增加储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大幅度、超常规增长,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同期GDP、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就是中国居民保守消费模式的间接体现。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