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上海直面“上海式贫困”

http://www.CRNTT.com   2010-03-26 14:28:40  


 
  穷人相对论

  像卢俊家这样因病致贫的,在杨浦区贫困人口中很典型。

  该区2008年上半年个案帮扶情况汇总中的前十位,全部是因病仅靠自身力量或政策内救助无法缓解实际困难的家庭。殷行街道陈姓居民也属低保外的低收入家庭,因突患脑溢血,得到政府3万元救助。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局级巡视员曹扶生在长宁区调查了6个分别患有癌症、尿毒症、精神病的案例,发现这些有重病成员的家庭医疗负担都很重,最高每月达5445元,尤其是没有医保的家庭,同一病种的医疗负担数倍于有医保的家庭。

  杨浦区民政局社会科科长郑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集中反映情况较多、信访较多的困难户大部分都是因疾病医疗问题导致经济困难。而一旦收入超过标准,即便谁都知道这个家庭根本拿不出治病住院的钱,却也无法从政策上给予扶助。

  “目前享受低保资格主要以人均收入是否低于低保标准来确定,实际上还有相当数量的低保边缘家庭甚至是中低收入家庭,其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但受大额医疗、教育、住房等硬支出挤压,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水平。”曹扶生说。

  “支出型贫困”这个词应运而生,最早提出者是上海市民政局。

  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公开表示,今年,上海将形成支出型贫困群体的发现、监控和预警机制。只核收入不核支出的贫困定义将成过去式。

  穷不穷是相对的,之前划定一条收入线来核贫的做法有硬伤。

  上海市民政局原副局长沈振新将其比喻为“悬崖效应”。低保和低收入人员之间救助政策出现了断层---“悬崖”,用低保线作为一刀切的标准,使得许多有实际困难的家庭只能望崖兴叹;应将“悬崖”修成“斜坡”,有一个渐变和缓冲,逐步使救助措施呈斜坡式特征,这就是从“悬崖效应”到“斜坡效应”的改变。

  上海式贫困

  沈振新退休后依然在为“穷人”忙活,为扶贫工作“崖”改“坡”著书立说。

  他提出一个“光圈理论”。“当我们聚焦‘低保’人群时,为了突出了解‘低保主体’,我们会把摄像机的光圈放得很大,景深就会变得很小,于是‘低保’主体的周边被虚化,这样就可能忽视‘低保线’边缘地带的人员。”

  当被虚化的边缘实在化之后,穷人的队伍扩大了。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调查数据,如果以收入作为贫困指标,全国城市贫困人口为1470万人,但如换成以人均支出为指标,则贫困人口总数增至3710万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