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先生》的背后

http://www.CRNTT.com   2012-07-16 15:40:57  


 
  大师的时代过去不久

  上周六的时候,在家接到邓康延的电话,邀请我一起来北京看《先生》的首映。最近的他正在忙着宣传他的这部纪录片,几乎每天都要去一个城市。而正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热播的《发现上校》则是他的上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先生》历时近10年酝酿,两年多筹备、近一年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邓康延说整个团队都深受先生们的教诲和启发,如同学生上了一课。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想法要追溯到十多年前,那时的邓康延有了中国文化名人的想法,邓康延说,孔子、孟子那些先生离今人太远,而蔡元培等大师的时代过去不久,先生们的背影依稀还可以望见。

  此前,邓康延所着《老课本 新阅读》一书,附带邓康延的阅读解注,掀起了一股极盛的老课本关注热潮。“这些老课本很多都是胡适、蔡元培等编写,现在再读这些百年前的老课本,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体温。《先生》与老课本一脉相承,我们看完了那个时候学生们的文字课本,想看看他们身后的先生。”

  邓康延眼下正忙着纪录片《先生》的后期制作,10位民国先生大部分是当年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大师。为何先选这些先生呢?邓康延说:中国当下尤其是教育,缺乏一种做人做事的榜样风范,希望这个片子能镜鉴今天。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他在微博上征集应拍摄哪些先生,大家反响热烈,足以担当立传的一下子就列出五六十个民国大师,反倒是当代的没有一人被推荐,恰印证了“钱学森之问”。邓康延说:我们这一代不反思,后代就要骂了。

  陈丹青在接受剧组采访时,指着那些民国先生们的照片说,现在顶尖的学者即使穿着他们的衣服,也没有那种气质了。他说要用一个词形容这些先生,就是两个字“耿介”。有一天,邓康延正开着车突然为《先生》想到一句定位语,生怕忘了,赶在红绿灯下几笔记下:“他们的背影,让我们看到民族的正面。”

  温暖又忧伤的拍摄过程

  “《先生》的拍摄过程,充满了温暖,又透着忧伤。和故人故国对话,给了我很多的力量。”邓康延说。

  30分钟一集的纪录片里,邓康延希望可以将每一位先生的思想理论、救国情怀以及人生转折尽可能记录下来,并通过采访先生周遭事物、后人以及研究者去呈现他们的真实风范。这是一部良苦用心的纪录片,邓康延在纪录片中体现了自己愿望“我希望《先生》有一点功能性的东西,让它成为实用教育榜样”。也正是如此,邓康延对于该片制作也极其严谨。在确定了先生名单之后,邓康延请来了一批学者作家为纪录片撰脚本和做顾问。同时,著名的导演高小龙和高群书也主动请缨参与到《先生》的拍摄。在最终成型的纪录片中,胡适一集和张伯苓一集由他们完成,陈寅恪一集则由纪录片大家王韧主导。余下六集由前凤凰台编导钱喻任总编导。

  “今天的《先生》虽然还未播出,却有多家媒体采访,我要强调,这是这个团队的所有人的努力。”邓康延说。前后一年的时间里,《先生》的脚本成型,但是到了纪录片导演的手里,这些脚本虽然文字好,但却缺乏纪录片所需要的电视化的语言。于是借鉴原来脚本的文字,编导们又重新创作了一遍。“不同的导演有不同风格,我对导演非常尊重,也必须让他们放手去做。作为制片人,我要求他们尽量把先生们的性格和对社会的认知表现出来,也尽量把他们为教育带来的精神成果表现出来。”邓康延说。

  高小龙拍摄胡适,他在北京找来一位形似胡适的演员,再现“胡适之路”的场景。“他来回去了胡适家乡3次,还去了台湾,拍了100多个小时,纪录片中只需要30分钟。难以割舍之下,又做了一个100多分钟版本,期盼能进影院”。

  “高小龙拍完了胡适后说,自己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变得不那么急躁,学会了谦卑和宽容。”邓康延说,“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钱喻后来感慨,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在邓康延看来,有些纪录片再不拍,就来不及了,可能连当事人都没了。“拍《先生》的时候,很多先生的学生儿女都几乎不在了,很多地方成了盲区。我们这一代不赶紧捡起来,后人就更不知道了。”拍摄结束后,有好几位老先生离世,有很多熟悉的人和事会渐渐消失,邓康延感叹,这是纪录片的遗憾,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