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先生》的背后

http://www.CRNTT.com   2012-07-16 15:40:57  


 
拍《先生》再拍《教育启示录》反差像刀子割心

  搜狐 2012-06-28 10:12:13

  《重回适之路》,是邓康延担任制片人的纪录片《先生》中的一部。

  恢复高考首年,邓康延考入西安矿院。毕业分配后任地质工程师,之后南下深圳进入媒体。从《深圳青年》编辑部主任到《凤凰周刊》主编,邓康延又成立了以 “ 发现不应被湮灭的人和事 ” 为宗旨的越众影视公司,专情拍摄纪录片。

  从《寻找少校》开始,到《深圳民间记忆》、《发现少校》、《迁徙》、《先生》等,到正在进行拍摄中的《重返野人山》、《黄埔军校》、《教育启示录》……邓康延说:“看着转变挺大,其实都有内在的缘由。”

  一本民国课本引出《先生》

  2008 年,邓康延担任制片人,在云南腾冲拍摄《发现少校》(今年4月在第 45 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纪录片竞赛单元“雷米”金奖),无意中发现了1922 年腾越小学学生姜兆信的民国课本,课本中的方块汉字,勾勒出一个与当下截然不同的语境。邓康延被其深深打动,以此为材撰写专栏、出版书籍,引发了社会上的 “ 老课本热 ” ,也由此催生了他酝酿十年的纪录片《先生》的拍摄:“民国先生,远去的精神。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人十集,舒展性情、经历、作为,感性血肉,理性骨骼,莫不传奇而人性。”

  知名纪录片导演马莉接下了蔡元培、张伯苓的拍摄任务;高小龙主动请缨拍摄胡适;知名纪录片导演王韧主导陈寅恪—其余六集则由团队里原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导演钱喻、刘硕勤执导。风格虽有不同,精神趋向一致。最终,除了每集三十分钟、一共十集的版本外,高小龙和马莉意犹未尽,各自又拿出了八九十分钟的长版。《先生》未播,已引发诸多关注。邓康延为此忐忑“这过于高调了”。

  《先生》的海报设计简洁、意味深长,大大的“先生”二字之下,是一位身着长衫的先生剪影。除了罗列十位先生的大名外,一句话被赋予除去黑白灰之外的唯一色彩:“他们的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回望历史的最终目的何在?《先生》的介绍中写明:“为而今一塌糊涂的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邓康延说:“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让人心痛,各大学急惶惶摊大饼改名号,十年店都开不下去,何况百年店?我想让《先生》有一点功能性的东西,就是教育榜样,让它实用。这双鞋不仅式样好,还要能穿,可以走路可以登山,让人走得更远。 ”

  旧文本全部推翻重来

  《先生》拍竣后,邓康延启动了《教育启示录》的拍摄。

  《教育启示录》计划以“五四“为始,无断层地谈至今日。其中,“家国童年”讲“五四新教育的气象”,“西风烈”说“留学教育”,“乡村建设”谈“农村教育的维度”,“苦难辉煌”赞“民国大学的教育奇迹”,“大师之风”呈现“民国学人的师德师风、师生关系”。此后,教育在“政治与学术的维度”中“失落与喧嚣”,再后,“教育革命”、“大学突围”直至“孔子归来”。

  《教育启示录》的文本构想图,已由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和他的团队完成了十之八九。但邓康延和他的团队决定推翻重来,这是反覆研讨后的决定。“是我之前误导他(杨东平)了。开始我想让《教育启示录》把过去当作一面镜子,因为民国兵荒马乱,教育却有条不紊,人才源源不断。后来,跟年轻的团队碰撞了好多次以后,我们觉得与其谈那么远的时空,真不如记录眼下的许多发生,这样更切中时弊,刺痛我们的肌肤。”

  和电影、电视剧不同,纪录片的走向往往会被现实牵引到出乎意料的境地。让邓康延感触颇深的是原本计划中的一小块章节:“我们的团队利用端午假期做采访、收集资料。北京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原本计划中是辅助其他内容的一个小环节,但我没有想到有那么多的例子,那么多令人忧伤的故事。”于是,这一小块章节可能会变成一集。

  邓康延说:“一度我不知道这个局该怎样重新布?今天有朋友说,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哪怕一个小问题能拍深了,就有了纵深。我本想用大致相当的十个大问题梳理教育的脉络,但我不是教育部长,宏大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吧,我们来谈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每天晚 11 点之前睡不了觉,节假日要去学奥数、钢琴,只为能考一个好的中学,然后才能考到名牌大学。只有考到名牌大学,才能够找到如意郎君或如花媳妇,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单位,最后得到好房子好车子。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