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城镇主导社会翩然而至

http://www.CRNTT.com   2016-01-20 08:26:19  


  中评社北京1月20日电/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人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城镇主导社会悄然到来。

  为何说城镇主导社会翩然而至

  北京日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文章表示, 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提升到54.77%。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虽然目前还有一部分城镇人口属于没有解决户口的“半城镇化”,但其实际居住地、工作地、生活方式等已基本城镇化。而且,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改善,随着城乡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农村特别是郊区农村和交通沿线农村已基本城镇化了,即大致享有与城市居民接近的城市文明。

  与此同时,城镇化还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是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城镇体系。如形成了北上广深等一批特大型城市,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为主体的大型城市,一大批中小城市以及两万多个小城镇,形成了一个层次多、覆盖面宽的较完整的城镇网络体系。

  二是许多城市的城市功能得到了完善和提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很多城市的功能都很初级,有些城市内部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很不完善。经过30多年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大多数城市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服务、金融、物流、信息、市场交易等功能得到了完善和提升。

  三是一部分城市的质量有明显提高。这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水平、城市人口素质、城市生活质量等方面。

  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后半场

  文章称,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达到30%-70%时,意味着处于加速阶段。据此,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后半场。

  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占比。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1.4%。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占比有利于推进以农民市民化为内容的人本城镇化。

  第二,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速换挡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张拉动城镇化的动力减弱,城镇化向品质型城镇化转型。

  第三,能源消耗总量增速近年来明显下降,氮氧化物等部分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始下降。能源消耗总量增速下降意味着粗放型城镇化正向绿色低碳城镇化转型。

  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近几年来,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都开始出现“用工荒”,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用工荒”特别是“技工荒”的出现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已出现,城镇化必须更加重视品质。

  第五,城市数量增加很少,城镇化质量日益受到重视。十八大以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重要任务,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了全面部署。城镇化开始由粗放发展阶段进入到提升质量的新阶段。

  城镇主导社会须避免的误区

  文章指出,在现有体制改革情况下,新一轮城镇化应避免陷入如下误区:

  一是将城镇化作为增加GDP的抓手。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但要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收入去实现。当各级政府将城镇化作为一个扩大内需、增加GDP的抓手后,结果很可能GDP上去了,但以就业、收入、福利为内容的民生没有相应上去,甚至反而相对下来了。

  二是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在新一轮城镇化刺激下,现有体制下的各级地方政府及园区管理机构,很可能将这些区域包装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平台和项目,将区域内城乡的主要资源集中到这些区域,大搞“造城运动”,结果大量新城拔地而起,但周边农村因失血过多,反而相对衰落了。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