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华人学者答中评:民主是西方话语的敌我标志

http://www.CRNTT.com   2016-06-15 00:22:16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高级讲师潘成鑫。(中评社 徐梦溪摄)
  中评社北京6月15日电(记者 徐梦溪)“‘民主’在西方构建的话语中成为划分敌我的标志。但事实上,即使中国接受民主,西方还是会不停地移动标杆。讲中国故事不能重蹈西方覆辙。”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高级讲师潘成鑫昨日在以“西方话语:中国崛起的无形‘天花板’?”为主题的论坛中告诉中评社记者。

  潘成鑫着有《国际政治中的知识、欲望与权力》一书。

  对于构建中国话语,潘成鑫指出,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在近一、二百年中,受到西方话语和实践的冲击,这一直在影响中国的话语。

  他表示,中国和西方是相互构建的,而中国在近代以来一直是处于劣势的,更多的是学习。因此中国学到很多西方的东西,比如主权和民族主义的概念。

  “那么是不是中国解决了政治体制问题就可以和西方平等对话?”

  潘成鑫分析说,实际上,西方总是在找一个他者来建构自身,这个他者是一个对立面。西方的哲学思想很容易把“他”看成对立,就是自我和“他”不能兼容,他者要么是威胁,要么就要对“他”进行同化、融合和改造,比如让中国在政治上更加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

  “‘民主’在西方构建的话语中成为划分敌我的标志。但事实上,即使中国接受民主,西方还是会不停地移动标杆。我们可以想象,就算中国变成民主国家,西方仍然可以找出不同点。”

  他表示,“中国威胁”并不是唯一的,早在80年代,西方也有“日本威胁论”,这一种歧视是西方的一种思维方式。

  潘成鑫做出假设:“如果世界没有中国,美国面对的是印度,那么民主体制将不会美印合作的基础,到那时,民主体制将不是西方判断‘你’和‘我’的一个标准。“

  他强调,如何讲中国故事,就是不要重蹈西方覆辙。我们要避免贴标签来分类国家,因为这样会挑战民主机制的规则。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