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郭正亮:换位思考才能走出两岸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4-12-13 00:24:40  


 
  二、两岸经合会每半年只召开一次例会,并未设立秘书处,只能依照临时需要成立任务编制的工作小组,组织缺乏常设性质,很难针对执行业务进行短、中、长期的督导考核。

  以ECFA为例,从2011年元旦实施至今,两岸经合会并未提出双方都可接受的评估报告,对于纳入两岸早收清单却难以落实的个别项目,也缺乏有效机制处理争议。主因即在两岸经合会并非常设组织,缺乏专人处理所属会务,加上两岸两会尚未互设办事机构,缺少必要的驻外人员在当地进行深入瞭解,因此很难落实ECFA所强调的监督和评估业务功能。

  三、两岸经合会统筹ECFA所有相关业务,管辖范围过于广泛驳杂,不利两岸深入各种政策领域,发展出更专业、更可行、更前瞻的合作经验。

  ECFA目前只通过早收清单,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终将继续通过两岸服贸协议、两岸货贸协议、两岸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所涉及的两岸业务必将越来越广泛驳杂,横跨多个政府部门和多项专业,造成两岸经合会的过度负担。再加上经合会并非常设组织,未来要面对各种两岸挑战,恐将陷入心焦力瘁、乃至手忙脚乱的困境。

  综合上述,尽管两岸经合会可以初步作为“功能性第三主体”的原型,但为了得到更健全的发展,显然必须突破既有的三种制度建构限制。首先是要让两岸的不同政府机构直接往来对接,针对不同政策需求,建立各种“功能性第三主体”,例如台湾“金管会”针对两岸金融议题,直接对接大陆银监会,成立两岸金融合作委员会;台湾“教育部”针对两岸教育议题,直接对接大陆“教育部”,成立两岸教育合作委员会等等。

  其次是在两岸政府机构直接对接、建立各种“功能性第三主体”之后,可依照个别业务重要程度,增加个别例会频率,并在必要时设立专属秘书处,由两岸人员共同组成。最后是两岸“功能性第三主体”所管辖的两岸业务,应以聚焦和专业为两大原则,不宜重蹈两岸经合会大而无当的困境。

  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越来越多两岸有识之士,已经认知到换位思考的必要性。问题是,双方目前既然无法突破“先正视中华民国现实”或“先确立两岸终将统一”的统独困局,难以大开大合达成历史性妥协,创建出一劳永逸的“政治性第三主体”,不如先实事求是,把累积两岸互信设想成一个不断堆积木的搭建过程,从相对容易掌握、相对较少争议的“功能性第三主体”的制度创建开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