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 |
44座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死劫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3 08:10:35 |
阜新每年输出农民15万至20万人,下岗工人只有1万多。一方面是由于外出务工的岗位都不太适合工人,另外就是工人们“舍不得”出去。 阜新资源枯竭的预警最早在1987年就提了出来。 而在转型初期,当时的市委计划了大量接续产业项目,打算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城市。这些化工、纺织项目大多也以高就业为原则——是当时辽宁发展新项目的原则之一。 以煤化工项目为例,计划投资超过40亿元,并先期投资3亿元开工建设了一个化工园区。然而由于建设周期太长,园区的主要项目还没投产就被淘汰。到21世纪初,阜新开始改变转型思路时,已经错过了“缓冲期”,下岗失业潮扑面而来。 “高科技现代化产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力节约,这与我们安置就业的目标明显冲突。转型这么多年,这个矛盾始终无法避免。”董彦超告诉记者,包括阜新近年发展的新型能源业,都存在这个问题。 现在虽然仍有上访,但多以历史遗留问题为主,“这说明最近这些年没有因下岗失业产生新的矛盾。”董彦超告诉记者。 7年间阜新的财政收入由4亿多元增加到14亿多,平均每年国家和辽宁省还会拨大约10亿元资金,但大头都用来偿还“环境债”:填充空陷区、外迁居民、改造棚户区。棚户区改造后,银行贷款的年利息就接近1亿元。 有一次去沈阳开会,记者问董彦超为什么阜新转型这么多年,有些数据反而跌到了全省最后,董彦超立时充满委屈:过去国家从阜新调运煤炭的调拨价是成本的一半,年底虽然用国家财政抹平亏损,但煤矿和地方政府都没有钱发展,连路都修不起。 现在能源价格上涨又向市场开放,原来排在后边的城市因发现矿产冲了上来,“我们还在环境和市政上还账”。 一年挣两万的大棚 显然,由于大型煤矿的停工和限产,加之政府投入,阜新环境已经得到改善。在新邱露天矿附近居住的工人说,现在洗衣服的频率已经和在外地差不多了。 农业的发展也是环境改善的原因之一。但在确定这个方向时,决策者受到了“从工业向农业退化”的质疑。到2003年,大量工人从阜新近郊的农村退回城市。 不过,2004年起,留下的工人就见到了回报。“种的人一下少了,香菇的价格就上去了。”郭军说,他现在拥有两个大棚,其中一个专门作为生产基地不种植作物。记者到这里时,他雇了十多个农民将锯末和香菇菌混装到塑料袋里,准备蒸一下后栽种。他的大棚每年能赚大约2万元。 董师傅则比较保守,他栽种的菌株数量只有郭军的一半。现在他已经还清了外债——第一年从政府拿菌株的钱除外,其实那些中途退出者都没有还上这笔钱。 碱巴拉荒工人们的生活还很艰苦。郭军家的情况稍微好些:在房前用塑料布搭了一个外间屋,火炕上铺了地板革。而董师傅家唯一的桌子上虽然供着财神,却只有一台电视机。 这些小房子不能和农民宽敞的大砖房相比,就连大棚的院子都不同:农民会用砖砌起围墙、装上铁门,工人们则多像董师傅家一样围了篱笆院。 他对现状有些抱怨,但也承认,在碱巴拉荒种大棚,“也是条活路。” 作为农业的再发展,阜新正希望上马皮革加工项目,用来解决肉食加工后的猪皮、牛皮。董彦超认为,整个城市以农村示范园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正在向纵深发展。 当然,像其他转型城市一样,阜新也竭力在各类行业都取得突破,比如建设中国液压之都、发展铸造业。4月,阜新到香港招商,签订了46亿美元的多晶硅项目。只是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今年起多晶硅产能将进入集中释放期,供应过剩逐步明显。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新项目就是工业遗产游,其核心是用1亿元将海洲露天煤矿改造为国家矿山公园。阜新市为此先后4次到沈阳汇报,并派专人驻京以加强与有关部委的联系。 海洲露天煤矿就是一个巨大的人工峡谷,4公里长、2公里宽,相当于1120个标准足球场、18个天安门广场。矿坑深350米,拥有中国陆地最低点。从矿顶往下看,卡车还没有指甲盖大。 7年了,阜新就从这样的深坑里一点点儿往出挣扎,“也许还要7年,甚至两个7年、三个7年。”董彦超说。■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