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 |
44座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死劫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3 08:10:35 |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发展基础工业,中央提出资源开发“有水快流”,鼓励矿业开采。此时,大冶“全民采矿”,人们因矿而聚拢,形成村落、乡镇,龙角山镇便是其中之一。 当地报纸称,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冶500多家矿山上,有近10万人参与采矿。当时,每9个大冶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矿业开采。 “但这也正是资源无序开采、矿山破坏的主要因素。”吴中伟说,“那时还没有科学规划。” 他说,直到90年代,大冶的生产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基本上以矿石为主”,延伸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这些问题只是想想而已。 铜都“荷兰病” 国际上将资源产业短期繁荣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许多资源型城市,都体验过这种痛楚。数十年来,大冶重开发不重治理,政府 “恋税”,企业“恋矿”,加速了矿产的过度开采。 矿井越挖越深,矿产越采越少。据大冶国土资源局于小强向本刊介绍,大冶的铁矿石还能开采五到十年,铜、煤只能开采三五年。于小强认为,这还是保守估计,有些储量少的矿井,或许2010年就关闭了。 原大冶钢铁厂厂长关青太告诉本刊,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些矿就陆续关停,1978年以来,开富矿弃贫矿,余下的边角余料没有很好利用,留下一个破破烂烂的矿山。 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矿产地质环境破坏,诱发地质灾害,其中以地面塌陷最为突出。于小强介绍说,大冶市129处地质灾害中有70处,是由过度开采地下矿引起的地面塌陷。 大冶发改局副局长吴中伟说,目前大冶市已多处出现了地下水枯竭、井水干枯现象,而工业三废排放的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也严重危害了当地的水土资源,“目前,大冶已经没有一条乾净的河流。” 另外,尾砂库内含有化学药剂和重金属的水,渗透到地下和农田,导致短期内无法耕种。 大冶资源城市转型办张劲英告诉本刊记者,大冶曾经的饮用水源大冶湖,也没能在矿产开采中避免被污染的噩运,如今“湖里的鱼都有股怪味”,湖水完全不能饮用,湖面几乎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大冶只能花费4700万元,铺设管道从长江口引来全市的饮用水。 同时,大冶的社会问题在增加,“五万工人失业,四万农民失地”。 “矿石拿走,污水留下。矿产开采完后,很多企业就拍屁股走人了。”张劲英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矿产大幅降价,大冶就曾试图转型。但过度迷信资源与交通,使大冶最终放弃了引进新产业,转型失败。 招商打出“资源枯竭城市”招牌 大冶市长傅继成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早有准备,在来大冶任职前,他一直在湖北省发改委工作,关注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他的MPA硕士论文就是以“大冶转型”为蓝本。 2006年初,新任大冶市长傅继成发现,大冶已经进入了资源枯竭的状态。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其他资源型城市大多是被动等待国家支持,“我们是直接主动申请转型”。 2006年早春,大冶市委、市政府召开封闭型会议,讨论经济转型——按现有储量,铁矿石还能开采15年,铜矿可开采30年,矿卖完了怎么办?全市税源,采矿业占58%以上,这样的结构,还能支撑多久? 2007年,吴中伟在国家发改委有所耳闻,国家可能对资源城市进行申报审批。当时国家关注的重点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有一些典型的城市,像河南焦作、江西萍乡,而大冶不过是个县级市。 2007年下半年,大冶发改局主动申报了“资源型枯竭城市”,2008年3月份得到批复。 现在,一进大冶市区,就会看到“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大冶欢迎您”的醒目横幅。对于“资源枯竭”这四个字,大冶市民看了心里不是滋味,有一段时期,傅继成的电话被打爆了,市民纷纷建议把横幅拿下来。 “在大冶人眼里,资源枯竭并不是好事,并不值得炫耀。就像一个人家里没钱,还要在脸上写着‘我是穷人’一样。”但傅继成觉得,这恰恰体现了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和依恋,而“资源枯竭城市”是对全大冶人的警示。 傅继成坦言,现在大冶的对外招商,打出来的招牌就是“资源枯竭城市”。而大冶良好的工业基础、采冶技术、政府的支持、民间积累的财富,都成了优势。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