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新常态”中把握中国机会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09:01:09  


  中评社北京9月9日讯/近一段时间以来,来自外企的抱怨明显多了起来。其原因部分源自中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带来的不适感,同时,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努力,也让一些外企感到了不同以往的经营压力。作为中国商业舞台上重要的参与者,外企显然对这一系列变化准备不足。9月3日,中国美国商会会长葛国瑞表示,“外企的积极情绪正受到伤害”。在此之前,中国欧盟商会发表了一份措辞更为严厉的声明,认为外企在反垄断调查中遭遇了不平等待遇。

  经济观察报发表评论文章表示,如果说外企的失落感可以理解为人之常情,那么其中夹杂的愤怒则显得缺乏依据。仅凭常识即可理解,在全球经济联系日渐紧密的今天,抛弃外资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无论从资本、技术还是管理层面,外资都在中国经济体系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因此而受益匪浅,现在同样没有迹象表明中国试图关上对世界敞开的大门,对外开放已经作为一项基本共识深入人心。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与外资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显而易见的改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积累,中国对于资本和低层次产业的热情正在消减,对于外资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依赖变成了合作互补,这种新型关系决定了双方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作为主人,至少有权利选择自己欢迎的客人,而作为在中国寻求商业机会的外企,最明智的做法是用客随主便的心态去响应这种变化。

  文章认为,中国政府依据自己的国家利益作出调整,没有理由承受指责。当然,这种调整是要以市场精神和法治精神为前提的。也许在这个意义上,目前中国并非做到了尽善尽美,但这确实是我们努力的大方向。从中国决策层最近的多次表态中可以看出,依法治国和尊重市场是这一届政府的基本信念。这并非纸上谈兵,其实,最深刻的变化是从政府自身开始的,与中国政府机关通过规模空前的反腐进行的自我改造相比,外企并非是在这场变革中受到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

  文章称,毫无疑问,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加上最近的反垄断风暴,对于外企来说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信息,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中国高额利润时代的终结。但这不是中国机会的终结,各种版本的调查依然显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只不过这不再是一个能容忍1273%零整比的市场,不再是一个能容忍商业贿赂的市场,不再是一个能容忍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的市场。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