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转向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08:28:09  


 
  经济结构的再平衡还涉及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等等关系的再平衡。从过去一两年的数据来看,这几组关系正在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改善。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再平衡实际上存在很大争论,这在许多国家都是如此,所以毫不奇怪。我认为,再平衡并不是刻意压制投资,而是要改变那种过度扭曲的状态。也许,经济学理论上所论述的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黄金律,以及符合黄金律的平衡增长路径,在实际当中并不存在,但中国资本报酬下降意味着过度投资和过于超前的投资是严重的,而对于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当前这样的消费率,即使根据估算进行大幅度上调,仍然有着较大的再平衡空间。当然,消费具有内生性,与收入分配高度相关,这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吊诡的是,提高生产率可能与轻视投资是相互矛盾的,当前对投资的轻视有可能导致未来生产率上升势头的进一步丧失。这也进一步说明,再平衡不仅仅是简单地压缩资本形成,而是要对GDP中份额中趋于缩减的资本进行更加有效的分配,配置到那些在新的情形下最有益于生产率提升的方面去,譬如从基础设施等土木建筑为主的投资,更多地流向工艺改进、流程改造、技术研发、产业链重组、新兴业务勃兴当中去。

  同样,外需与内需之间的再平衡,也不是简单地放弃外需,而是不得不放弃对外需的过度依赖。目前,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对外需的依赖正在减弱,这是好事,但是也要观察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全球竞争力是否下滑。制造业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经济增速的滑落。我们不能说中国会出现同样的去制造业化的情况,但是当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无可奈何地逐步丧失的时候,在一个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要避免去制造业化的命运,就需要实现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的及时转换,这样才能避免再平衡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陷阱。

  以上所有的分析实际上归结为一句话:在经济结构再平衡的同时,必须要进行增长动力的再构建。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而增长动力的再构建,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法偷懒的工作。探讨国民经济在一个较长时间进程中的增长动力,当然应该采取供给侧视角。过去三十多年的增长,到底精确到多大程度可以分解成要素投入和生产率提升的各自贡献,在经济学界有很多争议,不过争议较少的是,过去的生产率提升主要是来自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前沿经济体的差距,差距导致的直接引进、效仿、学习和改良等等,使我们可以便利地进行生产率的追赶。的确,这种差距仍然存在且还比较明显,但是,当缄默知识在追赶中变得更加重要、当技术的环境敏感性在追赶中成为更大障碍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增长动力,需要从以前过于依赖不断加码的要素投入、过于依赖物质资本的积累利用、过于依赖外延工业化而容易实现的生产率追赶,转向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积累利用所贡献的生产率,从而内生地克服要素投入的约束和物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障碍,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得以维持在一个符合逻辑的水平。这种内生增长动力的构建,一方面由再平衡的压力而逼迫,另一方面也会助益于再平衡。概括而言,中国未来的增长之路,应该是一个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

  促进内生平衡增长的政策取向

  文章提出,转向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这在中国会自动发生吗?从过去两三年的一些积极变化来看,能看出朝着这个方向的迹象,但这些初步的变化远远不够,我们不能指望一切会自动发生。恰恰相反,这需要产业界和政府作出艰苦的努力,特别是政府需要对一些重大的政策取向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政府的短期宏观政策目标应该有所改变,从经济增速提振改变为经济运行稳定,以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政府须着力推进长期的结构性改革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朝着所期望的新轨道前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