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转向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08:28:09  


 
  转向经济增长的新轨道,创新的重要性将空前提高,尽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且政府对创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未来,需要更加重视分散试错型创新,因为模仿改良型创新的空间已经大为收缩。在分散试错的创新体系中,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政府也绝对不是无所作为。总的来说,政府应该极大地放松管制,同时应该对政府职能进行再定位,从以显性公共物品提供(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过渡到以隐性公共物品(如提供产权保护、社会信心、更加包容的教育与更加自由的基础研究等等)提供为重点。虽然政府已经开始树立这方面的意识并且已经开始某些行动,但在现实当中,也看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比如,政府一方面誓言取消审批,同时又将一些行业判定为产能严重过剩并进行新增产能控制等方面的严厉管制,包括政府直接控制企业产能项目的审批、左右商业银行的判断、要求商业银行不能给某些行业的企业贷款,以及对证券市场进行类似干预,划定某些行业的企业不能上市融资,等等。须知,分散试错型创新可以发生在任何行业和任何企业,传统行业和企业在活跃创新当中,也可能实现竞争优势的及时转换,从而成为全球范围内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何况放开竞争的行业哪一个不产能过剩?更具挑战的是,我们这里谈论的政府是一个宽概念的政府,实际上是指包括司法在内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个治理体系要提供良好的隐形公共物品,还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倾斜性的产业政策不利于转向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应该被摈弃。倾斜性产业本质上是政府判定产业和企业的优先程度以及政府掌控并分配经济资源。在外延追赶阶段,精英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定一个时期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并进行重点扶持,包括将政府直接或间接掌控的资金、土地、政府信用等资源倾注其中,同时可以适度控制竞争者的数量和协调竞争者的行为,防止所谓的“过度竞争”情形出现。不过从理论上来看,随着前沿距离的改变和时间的推移,政府进行定向倾斜支持的空间越来越小,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当中,我们发现产业政策的正面效果很差而负面后果更多,其中一个负面后果就是严重失衡和竞争不公的出现。要转向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身份应该改变,应该从过去的倾斜支持型政府转变为竞争中立型政府,从特惠型政府转变为普惠型政府。身份的转变,不但会导致政府权力的丧失,特别是自由裁量权的丧失,会要求政府显着地减少对资源的掌控和配置,还会将产业界的激烈竞争,有时会是恶劣的竞争,带到政府面前,让政府感受到传统语境中所谓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之苦,这些对政府都将是严峻的考验。

  政府还需要建立更加顺畅的商业活动进入与退出机制。近一两年,商业活动的进入机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革,企业注册设立和年检制度都变得更加自由和更加便利,同时政府还建立了企业有关信息的公开制度,这非常有助于企业透明度的提升和诚信守法环境的形成。这项改革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这一两年企业退出有明显增加,但这些退出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处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后遗症,而正常化的商业活动退出机制远未形成。如果没有顺畅的退出机制,资源就会耗费在拖累生产率提升的那些经济活动中,这对于转入经济增长的新轨道自然是不利的。特别是大量的国有企业受到或明或暗的各种庇护和资源倾注,以及还保留了一些计划经济的遗产,导致退出非常困难,即使那些长期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也难以关闭和出售重组。因此未来几年必须要加快清理国有企业,行政性垄断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应该取消,计划经济留下来的遗产应该清除,各种“父爱政策”和拖延战术应该停止。即使是民营企业,如果规模大到一定程度,退出机制也会受到很大扭曲,不但企业会俘获绑架政府,政府也会因一时的税收和社会稳定之虑而采取不当的庇护政策。要改变这些状况,需要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

  总之,转向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并不是一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是一件种瓜得瓜、挖渠得水的事情。清晰的政策取向可以成为转向新轨道的助推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