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黄清贤:两岸关系互赖辩证与认同重构

http://www.CRNTT.com   2014-10-04 00:45:51  


 
          结论

  两岸关系在2014年的台湾出现太阳花学运后,似乎打乱2008年以来双方签署21项协议,积极交流的和平发展步调,显示台湾的社会氛围,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与内容质疑。但逻辑分析后就会发现,多数民众并非反对服贸协议,不是反对两岸经济自由化,而是疑虑黑箱,疑虑协议的沟通参与程度,尤其疑虑协议的利益分配结果。

  所以两岸签署协议的推动方向是正确的,其中即使产生敏感性依赖反应,但问题重点是脆弱性依赖的代价应该如何衡量、揭露与减低,利益能更合理且有效的重分配以达均沾,落实两岸关系互赖的认知。

  不过进一步思考,同样是经济自由化的协议,也是行政部门主导谈判后交立法部门审议,为什么台湾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就没有和大陆签署时的重大争议?因为两岸疏离的时间大于认同,疏离的经验多过认同,敌人与对手的定位比向朋友、兄弟家人的地位熟悉,所以两岸协议遭到有色眼光看待。

  如果两岸的认同不要继续疏离,不要继续被异化,除了本质性认同的历史血脉等必须被强调之外,建构性认同中的两岸共同命运更需被凝聚,藉以重新建构更符合两岸现况想像的共同体。其中,推动群体凝聚力成为建构两岸认同的重点。

  两岸的群体凝聚可以从共同命运的建构开始,推动共同目标的合作相依,形成相似的处理问题态度,善用空间接近的优势,解决面临的相同威胁,累积被对方认可的经验,促进有吸引力特质的评价,共创群体任务成功的结果,则两岸的认同将能提升与强化太阳花学运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俨然出现冲击的危机,但危机就是转机,亦即可以藉此机会重新检视两岸关系的实质内涵,透过相互依赖、共同命运的两岸认同强化,具体实践“两岸一家亲”,共创两岸人民的幸福未来。

  注释

  ①这类说法从2014年2月起陆续见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等发言内容,以及诸多两岸互动场合。

  ②“行政院”大陆委员会,“逾7成民众赞同强化沟通及国安审查”,“行政院”大陆委员会,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8934&ctNode=5649&mp=1(委托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调查),2014年5月1日。

  ③“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民意高度肯定第二次两岸事务首长会议成果”,“行政院”大陆委员会,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9527&ctNode=5649&mp=1(委托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调查),2014年7月17日。

  ④毛泽东,“矛盾论”,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299-302。

  ⑤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 (New York: Longman, 2001), pp. 8-19.

  ⑥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Verso, 2006), p.6.

  ⑦Michael A. Hogg and Dominic Abrams,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p. 94-96.

  ⑧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349-353.

  ⑨共同体的建构可参阅张亚中,“论两岸统合的路径”,收录于张亚中,论统合(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公司,2014年),页36-51。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