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 
上海户籍改革:仅试行三年给人想像空间

http://www.CRNTT.com   2009-03-08 07:15:40  


 
  由于控制人口流动的目的之一是推行计划经济,后者在1970年代末被改革开放政策打破的时候,人口才重新开始了流动。法律幷没有调整,这使政府获得主动,如果经济发展需要外来劳动力,受益于“盲流”创造的GDP的官员可以对其存在视而不见,如果治安恶化需要收紧管理,支撑户籍制度的种种法律仍然是惩罚“盲流”的直接依据。这种中国特色的弹性制度带来的恶果,在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达数十年的历史里,城市的排斥和“收容遣送”,是“盲流”必须面对的共同命运。专门针对“非法”迁徙而实施的惩戒措施具有残酷而坚韧的生命力,直到2003年,收容遣送才被废除。但更高层次的户籍制度, 20多年来虽然不时有改革的呼吁,但总是无法真正推行。

  户籍不再和物资配给捆绑在一起,转而和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捆绑。中国的农民缺乏养老保障,人均公共服务经费低下,而各地城市人口享有水平不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这不仅阻碍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妨碍了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还给了较发达地区的城市政府一个理由,使它们可以拒绝开放户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近表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养老保险将实行全国统筹。也就是说,参保人将拥有自己的固定养老金账户,个人账户内的养老金和一部分统筹资金(占工资12%),将随着参保人的流动而转移。这也许能稍微缓解城市政府的担心。但即便社保全国统筹、自由转续,甚至将福利从户口上剥离,恐怕仍然难以打消城市政府对人口增加的恐惧。人口增加之后,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工作岗位,政府担心的这会带来财政负担和治安问题。

  改革的难度也许被高估了

  多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从没有实质性的推进。1990年代初,由于基层财政困窘,许多地方的乡镇政府纷纷出售城镇户口指标来筹集资金。这有黑色幽默的一幕被部分研究人士戏称为“唯一一次真正像样的户籍制度改革”。但笑话不会带来任何真正的进步。实际上,买户口的人后来遇到了大麻烦。很多人发现自己既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福利,也丧失了原有的土地。这种行为最后被叫停。一部分买来的户口得不到承认,很多人重新变为农民,但买户口的钱始终没有退还给他们。

  在左学金这样的学者看来,改革的目的是让户籍制度将成为单纯的人口登记手段,而中国人最终可以在中国自由迁徙。到目前为止,这始终只是学者的愿景。户籍制度仍将中国人一分为二。他担心这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如果农民教育不足、收入增加缓慢,中国的内需和产业升级都会有问题。封闭运行的城市则不得不面对严重的养老危机。从经济的角度而言,一个把年轻劳动力排除在外的养老制度会变成财政黑洞,因此是不可能持续的。

  尽管内需不足的危机已经迫近,而养老危机也日益严重,但对1.4亿常年在城市里生活、工作和纳税的中国农民来说,城市的门槛仍然高得难以想像。

  左学金认为,城市首先应该为那些在当地纳税的常住人口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但这需要各级政府有更强烈的改革意愿。

  财政的负担也许被高估了。左学金认为“改革就要多花钱”的想法很可能只是一种想像。中国废除《收容遣送条例》、设立救助站的时候,很多官员担心农民工会挤破救助站的大门,但这种情形根本没有发生。实际上,左学金说,移民的主体将是年富力强的劳动力,他们将补充城市的劳动力不足,使年龄结构更年轻,为社保基金注入新血。城市将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而且,左学金说,“好的制度设计也可以避免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如果上海的新政推进一步,规定持就业经商类居住证的常住人口在10年或者15年后可以转为上海户籍,就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户籍制度改革”。

  这有多难呢?没有做之前,谁也不知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