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镀金记:中国人租赁“金色大厅”的16年

http://www.CRNTT.com   2014-02-07 15:00:30  


 
2002:新年音乐会和春节民乐会

  1999年,尝到甜头的吴氏父子决定将版图再扩张,"兔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从维也纳金色大厅一路开到了柏林爱乐大厅和丹麦哥本哈根皇家音乐厅。

  时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主任的赵安负责了那场民乐会的转播。提到此事,吴嘉童就忿忿不平:"我们承担了所有录播费用。没想到赵安把金色大厅的演出转播冠名,背着主办方和演出单位卖给了浙江某企业,但该企业数百万的赞助经费没有一分钱花在乐团以及巡演上!"

  2000年,吴氏父子断绝了和央视的合作。

  央视随后和吴氏父子抢起了"金色大厅"生意。从此,"金厅"在春节期间有了两场中国民乐演出。"赵安认为这是个赚钱渠道,他通过广电部,邀请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再次登台金色大厅。"吴嘉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和吴氏父子的商演不同,赵安的春节音乐会委托奥地利大使馆协助,请使馆大量赠票给当地政要和"友好人士"。时间隔得太短,演出类型相似,维也纳人不再觉得新鲜,此时开始,买票者寥寥,开始送票。

  时任中国驻奥文化参赞孙书柱也叫苦:维也纳的音乐市场是完善的,买票听音乐是体面的事,让大使馆送票,就丢脸了。

  吴氏父子的利益受到了沉重打击。"本来可以买票的听众,拿着使馆送票,不会再来买我们的春节民族音乐会了。"吴嘉童登门找当时的驻奥大使卢永华吃饭,请求不要以使馆名义送票。卢永华答道:我也不能只支持你吴氏策划一家呀。

  随着电视转播以及媒体的夸张描述,"金色大厅"在国内越炒越神。"金色大厅"总经理安格延也记得2000年是个转折点,"此后越来越多中国团队来到了维也纳"。

  事实上,当时大部分国人搞不清,"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和中国人办的春节民乐会的区别。前者在每年元旦,一票难求;后者在2月前后,是档期冷淡易于租赁的时间——外国人不过春节,刚好给中国人用。

  "送票越来越频繁,主要是录像拿回国放。播出有广告,卖不卖票无所谓。"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孙书柱也印证了这一点:"不送票就坐不满,坐不满镜头就不好看,就不能称得上巨大成功。"2002年,来到"金色大厅"的中国团队突然扩增到六个,其中有四个是民乐团。

  白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么多‘春节中国民乐会’,互相加价,互相贬低。吴嘉童组织了班子宣传、做广告。他卖票,也有相当部分赠票。"

  大使馆的维也纳朋友们开始被一股脑儿的中国民乐团砸懵了。孙书柱有个朋友,原本习惯每年买票看"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到后来,完全搞不清到底哪个才是正宗的。

  实际上,欧洲人对中国民乐乐器并不是很能接受。当年普拉维向台下奥地利听众讲解时,也提出有些民乐乐器声音很尖,比如中国打击乐器,并不符合欧洲人的欣赏习惯。

  吴氏父子彻底赚不到什么好处了。2002年,他们邀请香港中乐团演出,票房收入远远不比往年。坚持几年后,他们再也没法撑下去,自此告别"金色大厅"。"那时,凡是中国人在金厅演出的,都叫中国新年音乐会。"吴嘉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