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镀金记:中国人租赁“金色大厅”的16年

http://www.CRNTT.com   2014-02-07 15:00:30  


 
  张美华和她的大连"友谊之声"艺术团收到邀请函是在2013年7月。邀请函上的行程是欧洲7国13日,"1.89万元/人(不含签证费900元,境外小费800元)",共计2.06万元。

  费用太高,张美华犹豫,可"金色大厅"四个大字又像一种召唤——作为声乐爱好者,"金色大厅"一直是张美华的心中圣地。

  张美华从没接触过"老文委",不放心,亲自跑北京"摸底"。去前她从街道办一路打招呼到区民政局、文化局乃至大连市文化局,生怕出岔子。

  80人的"友谊之声",最后27人报名去了维也纳,费用自付,青泥洼桥街道办为奖励她们,每人赠送了200元慰问金。

  "国家强调节俭,街道办也没多少钱,我们主要看重精神鼓励。""友谊之声"女高音部部长王静仁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对我们来说,报名旅游团,费用可能更高,玩得还可能不好,也满足不了我们上金色大厅的愿望。"

  欧洲七国13日游,在旅行团报价最多不到1.6万元/人,而"老文委"组织的演出团费用为2.06万元/人。除开每场4万欧的场租,按保守数字——组织400人前去演出,这中间至少存在150万人民币的差价。

  接到"北京召唤"的还有无锡新区太湖花园第二社区的老年笛子团。他们的邀请来自"迈斯特国际"。

  "太二社区"党委书记桑梅有着无锡人特有的精明,算得一手好账。不惊动街道不惊动区政府,拉来了商业资助10万,加上平时的社区基金,一共调来了17万人民币。

  迈斯特报价单人2.5万人民币,17个老阿姨老阿公们每人拿出1.5万,桑梅给每个人贴补了1万,凑够了钱数就着手排练上金色大厅。为此,笛子团马团长对桑梅千恩万谢。

  老人们非常努力,叫来了专业训练老师每天排练4小时。有个团员的老伴儿住院了,从医院到排练厅,老人两地跑。

  大连的"友谊之声"则从报名那天起,就按照金色大厅和"老文委"对演出"民族性"的要求,特意挑了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和意大利民歌《美丽的村庄》,根据27个人和声的特点,重排成女声合唱。原本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的排练时间,也在那四个月间加长了一倍。

2013:金厅行年底急刹车

  无锡社区的笛子团为"金色大厅"演出订制了新的演出服:大红色烫金,很喜气。大连"友谊之声"27个团员则穿着此前参加东三省合唱比赛时置备的紫色大衣,拎着颜色统一的箱子,戴着一样的头饰,到了维也纳。半路上,被这阵势惊呆了的外国友人问:"你们是哪家航空公司的?"

  在"金色大厅"一共活动半天,下午彩排,晚上演出。同行十几个团的几百号人充当观众,座席就坐了七七八八,也有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场下场面总是乱糟糟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家在台上放声歌唱另一家就得起身离座去后台准备了。

  "金色大厅没电视上看起来那么大,也没那么亮,顶上的灯都是关着的。"无锡社区笛子团的马团长说。他们在台上吹了首《无锡景》,典型的江南小曲。北京来的摄影老年团帮着给他们偷偷摸摸录像——"金色大厅不让拍照呢"。

  演出结束后的余热未消。无锡来的老人们又被安排去海顿故乡、一个名叫格罗斯霍夫兰的小镇交流、联欢。穿着红衣服,吃着牛排,"都是小镇招待的",喝红酒,搂着小镇上的老人们一起跳舞。然后去了巴黎,在埃菲尔铁塔下面吹笛子,"吹得外国人都来看了"。

  大连"友谊之声"也差不多,第七天在瑞士小镇的街道上,有团员忽然小声唱起歌来,其他人被感染,也像平时排练一样加入进来,于是27个穿着紫色大衣的"阿姨",就这么在瑞士街头拉风地走动、歌唱。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了法国凡尔赛宫门口。老外们显然没有见过这样的"中国式快闪",不少人"嚓嚓"拍照。

  和张美华的心情一样,金色大厅的回忆是马团长"一辈子的财富",是"拿钱换也换不来的"。

  这是一场双方看起来都心满意足的买卖。"友谊之声"回国,列车驶入大连火车站那刻,还没等"27朵金花"下车,区领导、街道办领导、《大连日报》的记者就把大把的鲜花捧了上来。张美华开始连轴转地接受当地媒体采访:《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大连法制报》……大连电视台新闻频道还对张美华做了大半天跟拍。

  无锡笛子团回国后,《江南晚报》、无锡市宣传部网站都做了报道,对桑梅来说,算是记一功。她觉得迈斯特国际"根本赚不到钱","别人欧洲五国游都要拿那么多钱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