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红楼梦?“红雷梦”?

http://www.CRNTT.com   2010-09-27 09:33:09  


  中评社北京9月27日讯/建设者历尽艰辛把事情办成,责难者却并不能因此而口下留情。拿新《红楼梦》来说,李少红导演也相当不容易了,她中途接手,殚精竭虑,据说头发都白了,终于让这个浩大的项目顺利完工。然而,自始至终,观者很不买帐,戏称曰“红雷梦”。双方的反差是怎样形成的呢?——汇成一个词就是:标新立异。主创者以标新立异为卖点,结果卖点却成了骂点。

  ※标新立异从“铜钱头”开始

  再怎么搜罗“铜钱头”的合理性,也无法自圆其说

  “我觉得,除了一些网络暴民,观众并没有强烈地揪着‘铜钱头’不放”——很不幸,一不小心就被当作网络暴民了。想当初“铜钱头”的定妆照公布,那真是一片哗然。随后,主创人员忙不迭地寻找合理性。李少红说,额妆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一种时尚潮流,而且只有有钱人家的小姐才有条件打扮成那样。洪晃也友情帮腔,“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女性们流行用各种各样的小花片来贴在脸庞、鬓发上……是性感的象征。”贴片是一种装饰这不假,可是把它滥用成“铜钱头”,还把“铜钱头”上升到“时尚潮流”,再把“时尚潮流”当作达官贵人家的日常装饰,这个逻辑就实在太彪悍了。事实上,“铜钱头”只有戏曲舞台上才有,主要是方便男扮女妆。在清末以前,登台唱戏的都是男的,旦角也由男的演,为了更像女人才作一些必要的修饰。让官宦人家学“戏子”的行头,情何以堪?有趣的是,民国初年,有爱好京剧的票友们将《红楼梦》改编成京剧,当时就用了“铜钱头”,结果一亮相,台下观众就笑成一片,大家都觉得那种造型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气质太不相符了。一百年前尚且如此,一百年后却要努力证明其合理性,只能说勇气可嘉了。

  “吐着吐着就习惯了”,要观众调整审美习惯

  叶锦添对自己的“创举”满怀信心:整体看《红楼梦》是非常精致的,只是单独曝光造型,才造成了公众非议,“现在下定论有点早,如果大家整体看会更好。在李少红看来,新版《红楼梦》设计造型的难度不在于如何突破老版本,而是如何突破老版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总而言之,不是他们的设计有问题,而是观众的审美有问题,如果接受了,反而能成为时尚。其实,观众不是不能接受“铜钱头”,张曼玉在饰演《青蛇》时就用了这种造型,反响就特别好,“铜钱头之母”吴宝玲还觉得叶锦添侵权呢,但是《青蛇》能用,《红楼梦》就是不能用,因为她们不是妖怪。

  叶锦添说出个中奥秘:把一些新的东西带给观众

  为了替“铜钱头”撑腰,李少红还搬出了“沈从文之后中国古代服饰第一人”。据说,额妆最早见于南北朝的佛妆,北宋时最盛行,真正能实现额妆效果的大多是官宦人家的闺秀,等于是规范了当时贵族的妆容,来区别世俗(可怜咱一直以为世俗是与宗教对应的,而不是与贵族对应,另外,北宋还有所谓“贵族”吗)。北宋贵族盛行“铜钱头”——这应该列入2010年考古十大发现了,不知在谁的诗文里找得到这种描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