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个人恐怖犯罪进入高发期

http://www.CRNTT.com   2014-07-21 11:28:39  


 
公共安全需要更多投资

  《新民周刊》:有一段时间,校园门口的恐怖犯罪频发,后来校园安保措施普遍提升,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但个人恐怖犯罪针对的领域具有不确定性,而公共领域又很宽泛,这是不是给防范带来很大的困难?

  滕五晓:个人恐怖犯罪针对的领域是不确定的,城市高度发展后,公共安全也变得相对脆弱了,因为关联性提高了,对公共安全的要求也就提高了。人口的基数在提升,稍微出一个事情,影响都会放大很多。比如你到地铁里,恐怕不需要实施恐怖犯罪,只要大叫一声可能就引发很大的恐慌,导致拥挤、踩踏。这就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构建更加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安全管理机制。

  所有的预防措施,首先要考虑到突发情况可能会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安保,当然,在有些国家比如美国地铁就不需要安检,因为已经进入社会矛盾相对平缓的阶段,但是我们国内,还处在高发时期,安全措施是必要的,但如果过度了,效率就体现不了。

  上海地铁高峰时段每天900多万人次,这样大的人流量,你实施机场一样的安检肯定不现实。但是地铁安检肯定会有作用,对极端人员是一个很好的震慑,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控也很有效,可以避免很多意外的伤害。

  第二,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非常重要,仅仅培训还不够,我相信绝大多数公司都有安全应急系统,但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否得到很好的应用?

  《新民周刊》:杭州、长沙这两起纵火案中,正是因为司机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了车门、参与扑救,才避免了更大的伤亡,问题是,现在的培训,存在一阵风的现象,针对的也多是内部人员。

  滕五晓:对!象征性的演习是很容易做到的。以公交安全为例,我自己在上海开车都害怕,因为公交车会乱闯红灯,这些基本的安全措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灌输,你能寄望在紧急情况下,司机能正确处置?

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是不是有很高的素养与技能?如果自己都慌了,怎么保障民众减少损失?有效的应对非常重要。我记得日本大地震时,东京的商场职员第一时间有序疏导客户往外走,这样的职业技能素养我们需要加强。

《新民周刊》:此次杭州公交车纵火案后,有观点认为乘客不够勇敢,因为从犯罪嫌疑人倒香蕉水到点火有三秒钟,还是有机会挽救的,但所有人都躲,没有人冲上去,这对民众是不是过于苛责了?

  滕五晓:勇敢地冲上去与犯罪分子搏斗,对民众的要求确实过高,民众不一定非要去阻止,但如何做到有序快速地逃离?这一次在杭州的案例中,很多群众冲上去营救,对减少伤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一个进步,说明民众的应对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技高人才能胆大。

  我们希望民众多具备一些应对能力,事件突发时,伤亡扩大还是减少,完全与此有关。平时要增强民众的实际应急操作能力,谈和做是不一样的。

  《新民周刊》:这会不会增加我们的紧张感?

  滕五晓:具有应对能力不是坏事,完全失去安全感也不必要。要认识到,社会问题还会高发,我们需要加强公共空间有效管理,把精力放到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上。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公共安全非常重要。

  《新民周刊》:公共安全面临的问题还有公共领域自身的安全管理,比如公交领域,每年夏季都会频发自燃事件导致伤亡,还有公交车超载问题。由于公益性与盈利性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公交车在安全设施配备上也动力不够,比如阻燃材料的采用,以及封闭式车厢的改进。

  滕五晓:自身管理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如果不从根源解决公交系统的问题,悲剧还会发生。

公共管理部门的安全意识可能还不到位,以公共交通为例,安全隐患很多,但我们很少去加强。去年,我到美国旅游,看到安全逃生窗、锤子都在醒目位置,扳手一弄,门就开了。但是我们现在一些老公交车没有做到,要么没有工具,要么乘客不知道往哪里砸,即便标有红点,但一旦燃烧起来什么也看不见,怎么砸?这时候也不会有人忙着找锤子吧。车窗有没有简易的设置,比如一推就出来,现在玻璃都是固定好的,一旦烧起来就像个闷罐。

  当然,要更换一批车辆,从成本角度,可能任何一个城市都承受不了,不会一次解决。

  《新民周刊》:需要更重视细节?

  滕五晓:是的,以前过于侧重车辆自身的安全。其实很多公共领域都如此,我在日本考察发现,阳台之间很容易打通,便于火灾逃生,在美国一些高楼的墙外也有逃生通道。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更加安全、舒适、便捷。显然,我们需要在安全上增加更多投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