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执政党寻找改革新动力 | |
http://www.CRNTT.com 2009-01-30 09:27:08 |
在中国,自上而下主导的经济改革所释放的体制活力,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显现出继续推动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先富”没有能够带动“后富”,而没有后富支撑的“先富”,也因此无法继续更加富裕,经济的局部泡沫和整体有效需求不足幷存。进入20世纪后的若干年,随着中国进入世贸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化,国际市场延缓了国内的矛盾,幷且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更大的开放和贸易、资本、汇率等制度,外部经济部门继续扩大了国内“先富”的范围,若干弱势群体也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分割。 这也就是说,世界贸易体系的支撑、美国举债消费等开放层面的因素,让国内体制和政治改革的迟滞问题暂时“非显性”化了。但是“先富”与“后富”的断裂问题幷没有得到弥合,政府与民众的心理距离在继续拉大。整体上,政府和执政党内的精英力量非常努力和难能可贵地维持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让国内体制和制度上变革的滞后与经济和社会变化所带来的错位与矛盾,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 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像新加坡、韩国那样,依托世贸体系和他国消费来实现全面工业化和共同富裕是无望的。而前面几十年相对有限的发展和积累,要求所有人都迅速达到“先富”群体的富裕程度,也无法实现。在这样的局面下,既有的安定局面怎样维持、社会断裂如何弥合,同时在有限的分配回转空间中,赋予更多人消费能力,而不打击所有人的创造意愿,就需要制度化的变革来解决。 这个制度化的变革,就是承认没有几个个人或者少部分人,有超越历史的智慧,替十多亿人口解决团结和福祉问题;而根据现实的经验,在社会利益严重分化的时代,不同的群体、集体和个体利益需求,需要通过制度渠道和程序,形成公共认识和妥协机制,在权力系统和各级权力代表机构中达成广泛共识,自己的利益要求也可以被他人认可。它的实际效果不仅仅在于维系社会秩序,更是对继续增长的保障。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