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民主政治的衰退与危机
台湾民主政治面临着多重危机,如“少数人绑架多数人”的民主胁迫、民主被窄化为选举的意涵扭曲、负面选举的情绪性操弄、民主与治理的脱钩等。台湾民主体制非但没有促进社会治理,反而成为政治夺权工具。台湾也正从上世纪90年代“有选举的民主”,走向目前以“绿色恐怖”为代表的政治威权,未来还将滑向“封闭化的专制”。民进党将民主概念武器化,展开心理营销和政治动员,在两岸之间制造“民主台湾VS威权中国”的虚假叙事,对内制造“台湾共同体”意识,对外消解…
|
|
民进党无法回避两岸统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2024年民进党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其未来政策引人关注。民进党在制定两岸政策或提出政策诉求时需要面对一些无法回避的真实情况,包括:地理上台湾与大陆最近、历史上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政治上国际社会不承认台湾是国家、法理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的主权、经济上两岸统一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上大陆民意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文化上中华民族向来有反对分裂国家的传统、逻辑上和平与分裂相矛盾、政策上“一国…
|
|
台湾民心民意和社会力量演变态势与影响
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在近30年的逐渐演变过程中已发生结构性翻转。这从基本面上决定了当前台湾各政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竞争力,进而注定了台湾的政治生态,也影响到台海局势以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民进党已进入“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具有长期执政台湾的可能性,幷凭藉岛内民意支持,藉机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勾连外部势力,奉行敌对性的两岸关系政策,日益严重地损害国家在领土、主权、安全、发展等层面的核心利益。当前的两岸对抗态势…
|
|
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变化与趋势
台湾政党政治发展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尤其受到“选制规则”、社会民意、地方政治势力等因素影响。从2024年台湾选举结果看,行政大权仍由民进党掌控,而“立法院”朝小野大,“蓝白合作”对民进党有一定的监督与制约。台湾政党政治发展中,非典型政治人物“韩国瑜”“柯文哲”现象凸现,新政治力量涌现出年轻人关注政治和参与度增加、政治选举文化异变、两岸关系“边际影响”明显及美国因素愈加突出。面对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乱象和新趋势,两岸统一之路更…
|
|
以涉台文物保护为抓手创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保护文物与文化遗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台文物是两岸关系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对于两岸关系而言意义重大。福建省高度重视涉台文物,创造性开展涉台文物的调查保护,创造性进行涉台文物立法,创造性形成涉台文物保护联动机制,创造性推进涉台文物的活化利用,在全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涉台文物保护,并引领了全国涉台文物的保护工作。……
|
|
台湾2024选后政治社会民意演变及影响
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民进党赖清德获得558万票当选“总统”,国民党、民进党和民众党分别赢得52席、51席和8席“立委”席次。此次选举带来了台湾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台湾政治版图出现“上绿下蓝”态势;民进党党内关系变成新潮流系“一派独大”;国民党的衰弱态势进一步加速;第三势力作为独立力量正式崛起。这也反映了台湾社会民意的变化,议题偏好上重经济发展而非两岸关系;投票选择上重政党认同而非个人评价;民意倾向上反民进党也不支持国…
|
|
台湾现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改革特点探析
台湾实施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在大学选才、高中育才、大学招考与高中课程教学改革、高中辅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从大学选才与高中育才的视角,台湾致力于将高中的优秀、适性适才的学生选拔到大学进行深造和培养的改革理念。台湾与我们大陆隔海相望,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秉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台湾自古以来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其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主要源自祖国大陆。……
|
|
台湾核能利用争议的未来走向
台湾核能利用争议自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在选举政治下已成为政党博弈工具。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加速变革,叠加2024年台湾“大选”、民进党当局能源转型失败、国际核电延役风潮、日本“核食”入岛及核废水排放等因素影响,蓝绿白等台湾势力围绕核能议题激烈博弈,仍未就核能利用达成共识。台湾选举政治下,各政党达成能源政策共识的可能性较低,能源风险对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效应日益凸显,民生议题政治化操弄已蔓延至台湾社会各领域。……
|
|
构建两岸融合生活VR系统 助推心灵契合
两岸融合发展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且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国家对台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受心理学领域的群际接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启发,提出构建两岸融合生活VR系统的实践路径,对两岸同胞共同关心的社保、教育、就业和法律等四个方面的融合内容进行建设性思考,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心理学智慧,对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
从“大神尪”傩舞历史演变看闽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共生
通过追溯闽台“大神尪”傩舞的发展轨迹,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闽台“大神尪”傩舞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关系:先秦时期闽台“大神尪”傩文化的亲缘关系;唐宋时期闽台“大神尪”傩舞的互动兴起;明清时期闽台“大神尪”傩文化的繁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傩仪、民俗传统幷存”的闽台神尪傩舞文化建构,以期厘清闽台地区“大神尪”傩舞的史实脉络,阐明中华傩文化主要经由福建移植台湾地区,两岸长期互动,构建起“闽台傩舞文化圈”,在求同存异的张力中共创…
|
|
台湾爱国统一力量在两岸融合与民族复兴中的角色与定位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面对当前形势,巩固好支持好岛内爱国统一力量更有益于加速实现解决台湾问题,使得台湾尽早进入中央人民政府有效治理之制度机制轨道之中;无论是“一国两制”抑或是“一国一制”,在这一过程中都需要有充足全面的岛内爱国力量作为稳定剂和粘合剂,使其顺利进入轨道,幷在入轨后能有序合理地加速,在这一轨道上和全国各地一同发展成长进步更深层次凝聚;同时岛内爱国统一力量,也是确保台湾真正能够长治久安的压舱石;…
|
|
新形势下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福建样板研究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入阐述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理念,是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近年来,闽台经济已呈现互补互利的功能性一体化发展格局,但也面临两岸制度化合作机制全面停摆、民进党当局妄图与大陆经济“脱钩断链”等不利挑战。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福建样板,应采取“产业先行、应通尽通、区域示范、自下而上”的实践路径,在做好技术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多轨幷行、自下而上”合作新机制,重点…
|
|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建议
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政策。从政策制定的层面来看,大陆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已日趋完善。在中央政策供给的强力保障之下,未来还需要注意破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产生于国际宏观政治经济形势,也同大陆内部制度体系的诸多特征紧密相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创设新的平台,建立新的机制,更要提供充足的物质与人员保障。……
|
|
AI对未来大学的改变可能是教育本质改变
教育一直是精英主义式的存在,此一存在维持和支撑了高等教育的“合理性”。如果说电脑、网际网络、智能手机等工具的出现,对教育的挑战,只是停留在信息传输的全面、快速、不失真等层次方面,只是对人们记忆力的挑战,从本质上说都是技术性、工具性的挑战;至于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在新世纪已经日趋成熟、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对教育的挑战,绝对堪称是全方位的、本质性、颠覆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在某一层面上便是将信息世俗化、通俗化,…
|
|
台湾“去中国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心灵契合
本研究以微观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台湾某乡村公立小学附属幼稚园教师为个案,采用叙事的方法探究其精神生活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案教师幸福生活的背后掩藏着对最近二、三十年来“文化崩溃”的深深担忧。在台湾地区执政者“去中国化”教育背景下两岸人民如何能实现心灵契合?首先,我们要认识台湾地区“本土意识”的“反中国化”内涵,认识其“本土主义教育”即“台独教育”的实质,警惕其“去中国化”教育的严重危害。其次,要采取措施对当前两…
|
|
大陆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涵与影响
《意见》对建设示范区提出了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指导意见和措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主要亮点有:将福建示范区全域融合与典范融合紧密结合;大力推动闽台各领域的创新融合;特别强调融合举措的落地见效等。推动《意见》落实并取得实效,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及两岸同胞的共同参与:一是构建示范区的顶层领导体制机制,二是加快推进闽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发挥两岸规则机制“软联通”的示范作用,四是继续率先与台胞台企分享发展机遇,五是积极打造…
|
|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基层治理路径
两岸融合发展内嵌国家治理逻辑,需要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效对接。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为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悬浮化”问题,两岸融合发展出现了治理重心下移的趋势。通过“国家引领社会创制”的机制,基层台胞公共服务空间成为治理重心下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治理创新。基层台胞公共服务空间的建设不仅可以疏通治理结构关系,还能够为台胞精准提供公共服务,深度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
|
广州调研:台胞在大陆社会融入现状、启示与对策
本研究基于“经济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四个维度,选择台胞最早来大陆发展的广州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一是台胞对大陆的社会融入程度非常高,愿意扎根于大陆发展,表明大陆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发展和进步,有效吸引了台胞的主动融入,但其背后的动机仍然主要处在工具性的需要层面,可称为一群“实用主义的住客”;二是台胞在大陆社会融入的过程,呈现“从经济到身份”的线性发展模式,还未达到心灵契合的程度。……
|
|
早期大陆迁台家族的资本积累与本土身份建构
明清之交,内地迁台家族“本土化”并获得生存资源的途径各异,浯江郑用锡家族围垦并以“文”建构在台家族世系,复兴诗礼之教,再造中华传统,完成了本地地望身份塑造。……
|
|
台湾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政策体系探讨
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中后期,台湾当局相继推出一系列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主要涵盖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农业科技产业研发和系统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动精致农业快速发展等四方面。这一系列政策直接带动台湾地区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资讯化及服务化。同时,推动台湾地区农业实现高科技转型升级和乡村发展的后工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