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分析|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东亚|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设为首页】【】【中评邮箱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基层治理路径
  两岸融合发展内嵌国家治理逻辑,需要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效对接。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为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悬浮化”问题,两岸融合发展出现了治理重心下移的趋势。通过“国家引领社会创制”的机制,基层台胞公共服务空间成为治理重心下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治理创新。基层台胞公共服务空间的建设不仅可以疏通治理结构关系,还能够为台胞精准提供公共服务,深度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广州调研:台胞在大陆社会融入现状、启示与对策
  本研究基于“经济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四个维度,选择台胞最早来大陆发展的广州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一是台胞对大陆的社会融入程度非常高,愿意扎根于大陆发展,表明大陆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发展和进步,有效吸引了台胞的主动融入,但其背后的动机仍然主要处在工具性的需要层面,可称为一群“实用主义的住客”;二是台胞在大陆社会融入的过程,呈现“从经济到身份”的线性发展模式,还未达到心灵契合的程度。……
早期大陆迁台家族的资本积累与本土身份建构
  明清之交,内地迁台家族“本土化”并获得生存资源的途径各异,浯江郑用锡家族围垦并以“文”建构在台家族世系,复兴诗礼之教,再造中华传统,完成了本地地望身份塑造。……
台湾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政策体系探讨
  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中后期,台湾当局相继推出一系列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主要涵盖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农业科技产业研发和系统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动精致农业快速发展等四方面。这一系列政策直接带动台湾地区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资讯化及服务化。同时,推动台湾地区农业实现高科技转型升级和乡村发展的后工业化。……
“太阳花学运”对台湾服务业伤害初探
  若要打破台湾服务业停滞不前的僵局,没有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行不通的。美国本身有一个巨大市场,欧洲国家也有个巨大的欧盟经济共同体,台湾本身狭小的服务市场无法提供服务业成长的足够动力,发展停滞不前是必然的结果。任何争取服务台湾人民的政治人物,都必须有所认知,并寻求突破的途径,包括在争取CPTPP时主动表达愿意在该组织的框架下和大陆谘商完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意愿,才有让服务业转危为安的机会。……
台湾青年的语言认同危机与导正策略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双重功能。语言是族群意识的核心,攸关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共同的语言认同是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础。近些年来,民进党当局持续以语言为工具落实所谓“去中国化”,企图改变植根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本文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在台湾地区,民进党当局极力推动的以闽南语为基础进行的所谓“国语化”,不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更对台湾青年的语言认同产生了重要的错误导向作用。…
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之概括性分析
  在过去的30余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风风雨雨中,“九二共识”彰显了巨大价值,既是定海神针,也是通关密码。今后,台湾地区无论是哪个政党执政,“九二共识”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双方取得政治互信的第一块基石。从“九二共识”达成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历程来看,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九二共识”息息相关。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绕不开“九二共识”。民进党当局正视“九二共识”,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才能复归和平发展局面,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也…
厦金“同城生活圈”建设:机遇、挑战与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于2023年9月12日正式发布,明确指出“实施金门居民在厦门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意见》的发布为厦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认为,厦门可稳步推进厦金融合发展创新性举措。例如,探索厦金“跨域协同治理”模式,建构“厦金类市民”身份认同,打造…
当前台湾地区渔业发展瓶颈及两岸合作途径探析
  渔业为台湾地区农业重要组成,对保障粮食供给、促进农渔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及拓展国际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因民进党当局施政无能、政策短视,导致渔业发展困境日益凸出,产业转型挑战重重,涉外纠纷增多,地缘政治风险增大。两岸渔业合作行之有年,现因政治因素停滞不前,制度化协商中断,协议落实打折扣,对两岸经贸合作及两岸关系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两岸宜加强民间交流沟通,探索合作新路,持续深化两岸渔业合作。……
“台独”分裂势力持续塑造台湾版“想象的共同体”
  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的台湾版“想象的共同体”塑造是歪理邪说、强词夺理。要高举民族大义和国际正义旗帜,掌握中国特色国家民族理论武器,揭露其“台独”新“理论”的诡诈和伎俩,充分调动台湾社会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和文化潜力,破立结合、以立促破,导正视听。要揭露“台独”分裂和国际干涉势力操纵“想象的共同体”的图谋、伎俩,揭露其分化两岸认同、无中生有构建“国家民族意识”对台海和平稳定、台湾问题解决方式的颠覆性影响,激发民众警觉。……
定制工资通膨闷滞了台湾政治经济
  “基本工资机制”在今天已经事实成为经济社会“台湾工资制度”的唯一抉择,已完全袭夺了原本自由市场体制经济社会应有“自由市场薪资制度”的存在空间;在全球自由市场体制经济社会,“市场薪资”才是经济社会成长发展的关键动力源,经社部门间以及不同行业部门间的“公平正义”,几乎都以市场薪资差异来伸张,也是整体经济社会多元化多极化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事实上,也是会极大程度改变任一经济社会“经济吸引力”与“全球竞争力”之优劣势的关键变数。……
民主协商台湾方案的理论实践初步构想
  大陆高层于2019年初提出以民主协商方式构建台湾方案,然而受制台湾政局舆情,迄今并无正式回应;面对如此僵局困境,亟待两岸有识之士,以民间方式探讨突破。盱衡岛内情势与台美现况,把握民主协商价值精神,并坚持大陆角度的“九二共识”,当是推进台湾方案的基本立场。……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指示福建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同时指示以乡村振兴作为福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之一,本文认为乡村振兴正可以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本文回顾闽台合作乡建乡创的现况与成果,并以乡村治理为例,阐明台湾经验可以提供观念渐进化、手段智能化、资源社会化、智库体制化的参照与行动建议。展望未来,乡村正迎来历史发展机遇,两岸融合发展也将向心灵契合迈进,携手共同为全世界提供“未来乡村”的中国方案!……
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调研分析与策略选择
  为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推进和深化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的路径,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基于文献检索、实地走访与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调研当前台湾团队在福建开展“陪护式”乡建乡创项目相关政策规定、初步进展及其政策需求。……
台湾主流民意的新变与走势
  必须牢固树立“一个中国、大势在我”的战略定位,时时、处处强化统一大势的战略压迫,使得台湾民众真切感悟体察到“台独”、分裂存在巨大的战争风险,必将导致大陆的全力反制,由此将引发经济、民生的巨大危机,正常的社会生活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可能到了这个层面,绝大多数岛内民众担心“台独”引发战争,损害自身利益,进而产生切肤之痛,才有可能回归理性思考。由此岛内的主流民意才有可能发生变化,才有可能在逼统的巨压下发生应有的反转。当今大陆方面最重要的是…
台湾2024领导人选举态势初探
  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是关系到台海和平稳定的“关键一役”,对于台湾政党政治发展与两岸关系走向影响深远。这场选举暂时呈现出蓝绿白三位参选人角逐的激烈竞争态势,加上郭台铭也可能独立参选,选战的激烈程度堪称前所未有。从近期民调支持度来看,赖清德稳定领先,柯文哲紧追不舍,侯友宜声势低迷但已出现“止跌回升”态势。……
把握新时代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内涵转型升级
  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主张,既有对以往和平发展主张的继承和延续,更有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局面的创新和发展,不少相通的内容所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把握这些区别或转型升级方面,根据台湾岛内形势、两岸关系、统一进程及外部环境的发展演变,积极作为、有效塑造,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动两岸关系破浪前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
选举结盟视角下的台湾政党“蓝白合”析论
  因应民进党在岛内“独大专行”之发展态势,各界对国民党和民众党的“蓝白合作”发起呼吁。经研究发现,蓝白结盟合力对抗民进党的“一党独大”成长趋势确有必要但面临重重困阻,双方缺乏战略互信及资源交换基础,形成以选举为核心的结盟相对困难。国民党和民众党在选举层面上合作的空间十分有限,除非出现强大的外部压力推进。台湾地区2024选举结果直接关乎未来两岸局势,如若蓝白合作未成,民进党赖清德大概率胜选,届时岛内在野党派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局面,且…
两岸社会融合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
  2016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两岸社会融合论述,表明大陆开始不断拓宽两岸融合发展的领域,对国家统一实践路径的探索也进一步深化。迄今为止,大陆学界关于两岸社会融合的研究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增强推进国家统一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基础,必须改变重经济融合、轻社会融合或是先经济融合、后社会融合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两岸经济融合与社会融合实现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必须要进行广泛社会对话,而社会对话也应从大型会议的文宣模式,转为…
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金厦漳泉同城化
  两岸应该维持制度化的协商,建立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关系,并极大化地避免不理性的冲突,中断交流与放任“恶意螺旋”无限扩张,绝对不利于两岸间的和平发展。两岸同胞希望和平共荣的声音是迎向和平最大的力量,应促成金、厦、漳、泉同城化,未来也可藉由“金厦漳泉共同生活圈”两岸人民常来常往的热络情境,让更多人感受两岸和平共融的可贵。……
   共1176条﹐第2/59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转至第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