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社会的物质财富在近三十年里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同时,世界各国也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形成的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冲击和震撼。中国崛起,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认识。
然而,一个物质大国天然就是一个世界大国吗?大国崛起的冲动,必然带来何为大国、何为大国民的考问。正如罗尔斯继康得200年后再次挺身而出,重述那句至理名言,“假如正义荡然无存,人类在这世界生存,又有什么价值?”同样,一个缺乏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终极价值思考和关怀的国家,即使他是一个物质大国,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呢?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国家又怎么能在这个世界上长久地安身立命呢?
利诱和威逼可以使人臣服但不能赢得尊重,仅挟经济成长的威势同样不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发展的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创造价值财富的过程。中国崛起,中国经过多年建设后形成的物质繁荣和巨大的物质力量,迫切需要一个健康的国民心态和理性的现代国家意识的支撑和引领。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认识
2007年1月22日(提前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以 “中国世纪”作为封面文章。该文作者迈克尔•伊里亚德认为:“如今,中国正在将商业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治实力,大步走步世界舞台,一举一动都表现出它要成为下一个强国。”此外,文中还援引密歇根大学教授、克林顿任总统期间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的李侃如的话指出:“中国人自己不会这样说,不过我认为他们从心底里认定21世纪是中国世纪。”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主流认识。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中国正在实现着从弱者到强者、从国际秩序的革命者到国际秩序的建设者的历史性跨越。“虽然在中国,时至今日,考虑中国怎样走向世界大国的地位,做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大国等问题,仍旧会被主流思想界认为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大狂,但是,外界却已经坚持把中国当成一个现在的超级大国来看待。这意味着中国一方面被既存的列强作为一个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防范,另一方面又被他们作为一个国际社会极有能力的一员,被要求履行越来越重的国际责任,不准再搭便车。”
美国专栏作家汤玛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让我们祈祷吧》一文,以典型的西方思维阐释了“世界与中国绑在一起”的道理。他说:“我们与中国的联系越紧密,世界就越无法承受中国的动荡”;“中国的稳定就是我们的问题”——因此,无论你是美、日、俄、欧或任何国家的领导人,为了自己的平安,都不得不为中国的平安祈祷。这虽然是一种颠倒的视角,却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悄然转变。中国与世界彼此嵌入一种深深的相互依存之中。
中国的“历史悲情”情结
美国《外交》杂志曾经刊登一篇题为《中国的自信外交》的文章,论述中国要“树立大国意识”的问题,说中国需要克服长期形成的“受害者心理”,因为,“沉浸在受害意识中的大国的出现让世界毛骨悚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