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崛起:需要健康的国民心态支撑和引领
李勇(江苏)
本刊特约撰述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的心中就一直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悲情”。在国人笔下的中国近代史,一字字似乎都用血汗讲述着中国百年来的苦难历程,同时,还在义愤填膺地谴责西方列强的野蛮无理,极力渲染和夸大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是西方列强侵略所致。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直是无可争议的强国。历史上,中国一直是重农业轻商业,重陆地轻海洋,重防守轻进攻,自给自足,这使中国完全可以在对外封闭的情况下解决自我生存问题。再加上本身‘地大物博’,中国人始终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

  这样一个向来是恩施天下、极少冒犯别人的大国,自184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前后被西方强迫签订了10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将自己的领土暂时地或永久地划归外国,赔出近20亿两白银,海关也几乎交由外国人管理。这的确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忘记的屈辱历史,特别是中国几乎从没主动地去惹谁却无辜遭受此惨祸,更令人心痛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被侵略、被威胁和被孤立的处境,更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被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称之为的“被包围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陶文钊先生在《中美关系100年》的序言中写到:“在中国方面,由于我们有长达一个世纪遭受列强侵略!压迫!剥削和欺负的历史,所以我们对外国对中国国内事物的干预特别敏感,而且很自然地会联想到那个世纪的受气史、屈辱史。”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大国地位被剥夺的残酷过程,历史的伤痕一直没有从中国人的心头隐去,造成国民对国际社会普遍的负面看法。

  与此同时,虽然自晚清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几度沉浮,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一直都保持着“大国心态”,“天朝大国”的自豪感如影相随,即便在最危难的时刻,也不忘憧憬民族复兴后的盛况。这样的心态自然是一种不绝望、不放弃的民族精神,但也常常妨碍了中国正常地看待自己成长力量的来源。 曾有的“辉煌”和遭受过的“屈辱”,这二者如此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以致很容易以仇恨西方和目空一切两种极端的方式交替地表现出来。

  历史学家章百家认为,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给中华民族的心理上带来无形的烙印,几代人十几代人都无法抹去。对中国来说,真正的灾难,还不是过去旧的对外交往体制的崩溃,而是她刚刚踏进新的国际社会,一下子就被抛到了最底层,找不到盟友和足以自卫的手段。强烈的反差使中国人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自豪感和屈辱感;仇外和媚外;向西方学习和抵制西方影响,长久地在中国人心中起伏,因时而异。

  中国崛起需要走出“历史悲情”情结

  中国的这种“历史悲情”情结已经严重阻碍了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严重阻碍了当代中国构建理性的现代国家意识,严重阻碍了当代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奥维尔•谢尔更是直接把中国人的这种“历史悲情”情结称为“历史的囚徒”(Prisoner of its past)。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