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战略互惠关系」里亦包含了时间的概念。即是所谓「战略互惠关系」,并不单只处理当前日中面临的问题,也具有从长远角度上共同处理上述课题的关系。中国对于日本的修改宪法、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等,以至日本将来是否会成为一个军事大国,非常忧虑。而日本亦对中国急速增长的军事预算、潜水艇侵犯领海等,亦以「威胁」、「不可靠」等词来形容其对未来中国的担忧。基于互不信任而忧虑怀疑对方,需要率直地交换意见。所以亦可以视「战略互惠关系」为以「互相谅解」的精神对此作出共同战略调整。
在此,我亦想强调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并非回归到日中两国曾经有过的「友好时代」。倒不如说是日中两国各自为国家利益,冷静而透彻地立足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藉「友好」之名而对对方有过高的期望和依赖的情况,已不再存在。换一句话说,就是日本是以本国最大利益此一现实观点,重新审视中国的重要性,把日中关系放在战略关系此一积极位置。而其结果将意味着和中国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埋首致力于地区及国际性的问题,亦可研判是符合日本国家利益的。
这就将日中关系的基本架构从原来的「友好关系」,转换为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所谓日中间的「战略互惠关系」,其实是因为认识到作为日中关系的规范基于本国的最大利益,日中合作的必要性而形成的架构,「友好抑或非友好」的价值判断,恐怕已不是其根本意义了。
日中两国都是位于亚洲的大国。今后两国必须仍然面对各种磨擦和矛盾。但是大部份的课题和矛盾都具有战略性的特质,也有很多共同利益、互补性。在这些课题上,如果日中两国在成功之中推动合作,就能为推进日中双方的和平发展,进而为东亚、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定、繁荣作出贡献。
(2)对「走和平国家的道路」所作出的积极评价
在最近几年,以参拜靖国神社为首的历史问题,无可否认成为了两国关系的桎梏。在这一点上,历史问题,尤其是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所使用的字眼,止于如「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这类的表现。这是为了摆脱历史问题这个桎梏而所做的努力,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作为日中之间的官式文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而需予注视的是,中方首次清楚记载对战后日本的「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的积极评价。1998年江泽民国家主席访日时所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里,所使用的字句仅止于「中方希望日本正视历史教训、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至今为止,中国的领导人偶尔提及战后日本的和平路线,虽然亦有给予善意的评价,但在日本对「中国只强调战前的历史,而没有对战后日本的进程作出正确的评价」的这种不满亦根深蒂固。此时在日中双方同意的文件中正式地加入了对战后日本的「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积极评价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大了。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在「中日联合新闻公报」上,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给予积极评价。这也表明安倍政权继承小泉首相表示「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的这一想法,亦即是表明了不会采取「中国威胁论」的立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日联合新闻公报」的这种表现字句,是日中双方的「互相谅解」的精神而达致的。而日中两国超越历史,给予现时的对手正确而积极的评价,建构一个面向未来的「战略性互惠关系」这一方面上,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