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大陆专家两岸关系言论专页 ->> 陈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试析台湾民意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9-10-12 00:11:30


 
  台湾的社会诉求正在逐步走向保守,这与世界范围内政治诉求普遍向“右”转的社会意识发展倾向是合拍的。但民进党一直坚持的是较“左”的激进路线,即以强硬的冲击改变现状,实现较为彻底的改革。从最近一段时间台湾社会民意变化的趋势来看,激进改革甚至是“革命”的路线正在被抛弃,相反传统以民生为中心的社会价值正在逐步回归。这种社会价值事实上要求比较稳定的社会治理模式,对激进的政治行为路径会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整体来看,随着选民“中性化”趋势逐步明朗,国民党与民进党均面临着结构性冲击,这是两个主要政党以前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对国民党而言,选民“中性化”要求改变传统的政党运作模式,完成由资源配置型政党向议题动员型政党的转变,同时需要改造内部结构,加强对选民的吸引力。对民进党而言,该党以前虽然遇到过冲击,但价值系统受到结构性冲击的局面却较少遇到。长期以来,民进党依赖其价值系统在台湾建构起区隔政治,强化族群之间的对抗,并藉此逐步扩大了政治版图。但现在忽然面对价值诉求系统的挑战,未来发展的变数之大,可想而知。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显然仍是希望将政治动员的主轴重新拉回对抗的轨道,将与大陆的对抗作为政治动员的核心轴线,但这种违背民意变化趋势的做法很难行稳致远。

  三、政治激情消退及执政绩效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台湾社会出现的民意变化是民进党两年来执政绩效不佳的直接反映。2016年民进党重新取得执政权,却也立即背上了“执政包袱”。对于台湾任何一个政党来说,在台上时都有“执政包袱”的问题存在,目前来看似乎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完全摆脱这种执政的困境。但较之国民党执政的八年,民进党上台以来,经济发展未见起色,治理“新政”引发新的社会对立冲突。政治绩效不彰引发台湾社会对政治发展的反思,进而引起了民意的结构性变化,执政绩效在民意评价系统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岛内这种民意变化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台湾民众的政治激情逐渐消退。纵观台湾政治变迁的历史可以看出,晚近以来的台湾政治结构变迁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政治激情释放过程。民进党通过议题营造的方式,不断激起台湾民间政治参与的热度,并藉此营造舆论环境,形成对竞争者的强大压力。政治激情泛滥往往是政治动员过度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清晰的“群我边界”和对抗式的动员模式,以及较高的政党支持度与忠诚度。在经历了长期的“民主化”实践以后,台式民主的缺陷更加充分暴露出来,民间社会开始对这些制度进行较为系统的反思,原先带有理想主义的政治热情也随之消散,相应地,政党支持度也会逐渐降低,而中间选民的数量则会逐步增加。

  政治一旦离开了选举的政治剧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社会的治理问题,也就是政治目标与政治理念的兑现过程。民进党上台之后,不去考虑消弭台湾社会的裂痕,反而在一系列问题上不断制造矛盾与冲突,在诸如“年金改革”、“同性婚姻”、“劳工立法”等问题上屡屡凸槌,台湾社会对民进党执政的反弹也逐步加强。不管民进党的出发点如何,执政乱象非常现实地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因此而引发的失望情绪也会逐步发酵。当然,这种情形的出现与民进党的动员策略是相关的,民进党在进行政治动员中通过抹黑对手以及诉诸“转型正义”之名,给民众画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大饼,提高了台湾社会的期望值,却没有办法完全兑现,最后只能接受民粹的反噬。

  岛内民意逐步增加对执政绩效的重视意义重大。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认知的变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民进党重新上台以后,岛内民意出现了明显的“统升独降”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民进党第一次上台时就出现过类似现象,这反映出台湾民间社会对于执政当局政治立场的担忧,以及进行制衡的心态。同时,在经历了陈水扁时期的激烈“台独”冲撞以及蔡英文上台之后破坏两岸关系政治基础造成的台海动荡,台湾民间社会对于“台独”之不可能实现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知。这也说明,“台独”势力虽然极力要胁持台湾人民走向“台独”的道路,却低估了台湾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辨识能力以及抵制力度。

  大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发展进步与成就,对台湾民意变化也起到了推动与催化作用。国台办推出的31条对台政策调整措施,旨在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加强了推动两岸融合的力度,从制度上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大陆持续的拉力之下,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及大陆的认知向良性变化的速度加快。31条措施颁布后台湾民众赴大陆工作意愿增加就是较为典型的表现。同时,各地方根据自己的特点相继出台了便利台胞在大陆学习生活的措施,推动两岸民众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大陆发展及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坚持给台湾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对台湾民意变化的影响也是直接和长期的。因而可以判断,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之下,未来随着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执政绩效在民意评价系统中的权重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

  四、激进主义的回落和政治话语的祛魅

  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绿营提出的几个“公投”议题遭到民众否定,“公投”结果与民进党在“反核”、同婚乃至“台独正名”上标举的“进步价值”悖反,一般认为是沉默庶民对政治精英的反弹,而反弹之大,执政者却未能料及。这是远比这次选举结果重要的一个事实,其反映出的社会表达就是对激进主义的否定。

  长期以来,激进主义路线在台湾成为主流话语形式,这与台湾社会在剧烈变迁过程中的政治斗争与权力争夺有关。反对者往往以激进话语动员群众,凝聚支持者并发起对敌对势力的攻击。而从社会政策诉求上来说,激进话语强调剧烈的社会变革甚至是社会改造,往往是用崇高的理念与高尚的诉求为社会大众描画美好的愿景,并与现实比较,营造巨大的落差,形成剧烈的社会意识变迁,甚至挑动起社会的不满然后集结成为风潮。在民进党长期发展过程中,激进路线一直是主流选择,对于该党夺取执政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激进主义路线的动员力来源于其话语形式。比较而言,激进主义话语因为对未来的美好擘画而比保守主义的话语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结合了现状缺陷建构出来的“现实不美,未来可期”口号远比立足于现实的社会改革计画更能引起底层社会的共鸣。经过长期建构,激进主义话语形成了压制性的力量,具体表现就是台湾社会被形容成“民意”的话语符号系统,这些话语被赋予了“正义”、“进步价值”的道义标签,具有不容挑战的“价值正当性”。在台湾的文化圈,这些年有四个议题具有不能被挑战的“先验正当性”,即“反核”、“台独”、“同婚”、“废死”。这种话语权垄断会反过来推动政党向激进主义方向发展。可以说,在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激进主义扩张是一条起到关键性影响的主线。

  但激进主义一旦取得执政权,困境立即就会显现出来。民进党上台以后,仍然摆脱不了激进主义的路径依赖,无论在“反核”、“年金改革”,还是“同婚”、“转型正义”等问题上,均希望以激进诉求解决执政中出现的问题。“年金改革”显然是一个典型例子。事实证明激进主义破坏有余,建设能力不足,陷入困境自然没有什么意外。

  激进主义理想诉求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落差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填补的,而这种落差的长期存在则给予社会以反思的空间,特别是下层社会因为激进主义路线而利益受损时,认知转向的速度更快。激进主义以美好的诉求赢得民众,却无法将这种诉求予以兑现。同时,因为激进主义结构性改造的基因极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割裂与对抗,遭遇阻力可以想见,现实执政中接连碰壁自然也没有什么意外。

  泛绿阵营“反核”神话被打破正是这种现实与理想冲突的结果。核能问题在台湾已经辩论很久,绿营经过长期经营建构起了关于“废核”的强大话语优势,“非核家园”成为绿营的神主牌,更是无坚不摧的政治口号。民进党上台后“废核”理念“入法”,进入到了务实推行阶段。但民进党当局却难以解决因“废核”而出现的电力紧缺问题,因重启煤电而引起的空污问题成为执政的痛点。其他类似“同婚”议题引起的伦理争议,以及“卡管”事件对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侵害,均引起了社会广泛反思,“九合一”选举中民众对“公投”议题的态度直接反映了这些反思的结果。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反思对民进党和泛绿阵营来说才是真正的危机,对泛绿阵营是极大的打击。

  当然,激进主义是否就此退出台湾的历史舞台,还是一个值得持续观察的问题。就台湾而言,激进主义能够存在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剧烈的社会分歧,二是民众缺乏对激进主义口号的评价能力,这两种情形在台湾还一定程度上存在,激进主义仍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社会出现对激进主义的反思,不过是激进主义消退和保守主义上升的滥觞而已。

  五、结语

  近期台湾民意的结构性变化反映出台湾的政党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态又进入了一个关键性的节点。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纠错,台湾社会逐步摆脱悲情政治和对抗政治,意识形态对立的强度开始减弱。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具有稳定性的趋势性现象,但从岛内民众的行为取向以及“第三势力”和魅力型领袖崛起的现象来看,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意味着台湾政治结构与生态随后将进入快速重整的阶段,国民党会进入体制加速弱化的时期,而民进党则面临体制与价值双重调整的挑战,“第三势力”发展空间扩大,会逐渐增加对台湾政治发展的影响力。上述这些变化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自然也会出现结构性的影响,两岸关系结构也面临着较大调整,激进的“台独”路线和社会改革路线的生存空间会逐步缩小,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会逐步加大,两岸的社会融合也会因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对两岸关系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未来台湾政党政治结构变化走向如何,以及如何对两岸关系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持续观察的问题。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0月号,总第262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